。帝敕左右取衣。益十輩不能舉。顯即自取置梁間。又使呪之。梁柱亦不能動。其徒慚縮。脩靜更欲以頰舌勝之。即曰。佛家自標為內教。內則小也。以我道家為外教。外則大也。顯曰。天子居九重之內。亦應小於百官。靜無對。帝及群臣。忻躍而罷。丙辰。帝詔曰。法門不二。真宗在一。求之正路。寂泊為本。祭酒道者。中世假托。俗人未悟。仍有祇崇。麴[麩-夫+薛]是味。喪昧虗宗。既乖仁祀之源。復違祭典之式。宜從禁止。無或遵風。應道士自謂得仙者。可飛騰遠舉。不能爾者。竝宜改迷歸正。詣昭玄上統。剃度出家。詔旨既下。道士皆剃髮為沙門。有不從者。斬四人。於是齊境無道士焉(宣公論衡及北史)○齊帝嘗在晉陽。使人騎馲駝。向寺取經凾。使問所在。帝曰。任駞出城。及出奄如夢至一山。山半有寺。眾僧遙曰。高洋馲駞來。便引見。一僧曰。高洋作天子何如。曰聖明。曰爾來何為。曰取經凾。僧曰。洋在寺懶讀經。令北行東頭與之。使者乃反命焉(論衡)。
丙子(太平元)(陳覇先為相國封陳王)(二)(三)(七)
  僧達禪師。虎頭長耳。雙齒過寸。形器異倫。見者驚奉。梁武嘗從受戒。誓為弟子。後辭還魏國。餌苓斷粒。齊文宣帝。特加殊禮。前後六度。歸崇十善。帝為達。於林慮山。立洪谷寺。又捨神武舊廟。造定宼寺。兩以居之。山神禮奉。每現靈迹。初誌公甞曰。達禪師。大福德人也。是年六月。端坐而逝。壽八十二。宣帝奔赴。舉聲大哭。六軍周號。山林為動。乃葬于谷○真玉法師。生而無目。母携聽講。精究詞旨。至是文宣。盛弘講席。海內髦彥咸聚天平。玉獨標稱首。道俗崇仰(本傳)○十二月魏恭帝。禪位于宇文覺。是為北周孝閔帝○魏十六主。凡一百七十二年。譯師十九人。所譯經律論。四百十九部。一千九百餘卷。僧至二百萬。國家大寺。四十七所。三公等寺。八百四十所。百姓所造寺院。三萬餘所。自古佛事圖塔之盛。無出於此。
丁丑(二)
  九月梁敬帝。禪位于陳高祖○梁四主五十六年中。譯師四十二人。所出經論七百八十卷。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僧尼八萬三千人。
  頴濱先生蘇轍子由論曰。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自五帝三王。以形器治天下。導之以禮樂。齊之以政刑。道行於其間。而民莫知也。老子體道而不嬰於物。孔子至以龍比之。東漢以來。佛法始入中國。其道與老子相出入。皆易所謂形而上者。而漢之士大夫不能明也。魏晉以後。略知之矣。好之篤者。則欲施之於世。疾之深者。則欲絕之於世。二者皆非也。佛老之道。與吾道同。而欲絕之。佛老之教。與吾教異。而欲行之。皆失之矣。姚秦興區區一隅。招延緇素。譯經談妙。至者數千人。而姚氏之亡。曾不旋踵。梁武帝。江南佛事。前世所未嘗見。至捨身為奴隸。父子皆陷於侯景。議者觀秦梁之敗。則以佛法。為不足賴矣。後魏太武。深信崔浩。浩不信佛。勸帝斥去僧徒。毀經壞寺。既滅佛法。而浩亦以非罪赤族。唐武宗求長生。狥道士之私。夷佛滅僧。不期年。而以丹毒遽崩。議者觀魏唐之禍。則以佛法。為不可忤矣。二者皆見其一偏耳。佛老之道。非一人私說也。自有天地。而有是道矣。古之君子。以之治氣養心。其高不可嬰。其潔不可溷。天地神人。皆將望而敬之。聖人所以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者。用此道也。道之於物。無所不在。而尚可非乎。誠以形器治天下。導之以禮樂。齊之以政刑。道行於其間。而民不知。萬物竝育而不相害。道竝行而不相悖。泯然不見其際。而天下化。不亦周孔之遺意也哉(見通鑑議)。

  歷代編年釋氏通鑑卷第五
  歷代編年釋氏通鑑卷之六

    宋括山一庵釋 本覺 編集
    明十林居士 周之訓 較訂
  南北朝

  周宇文姓(都長安。五主。二十六年。禪于隋)  齊高姓(都鄴。六主。二十八年。國入周)


  後梁蕭姓(都江陵。三主。三十三年。國入隋)  陳陳姓(都建康。五主。三十三年。國入隋)

丁丑(周)(孝愍帝)(元)(後梁)(中宗)(大定三)(陳)(高祖)(永定元)(北齊顯祖)(天保八)
  周孝愍帝(覺)自丙子十二月受魏禪。帝明裕研機。疎通弘遠。天縱神武。民歸獄訟。握金鏡以居尊。齊玉衡而建極。大弘像化。廣闢慈門。海內名德。咸慕義歸仁焉(辨正論)○九月愍帝崩。世宗孝明帝(毓)即位○是月陳高祖武帝羈先。受梁禪。膺寶歷以君臨。起會昌而司牧。身長九尺。鬚長三尺。垂手過膝。神明高放。戡剪多難。復梁舊政。崇重釋氏。金陵舊來七百餘寺。侯景焚蕩幾盡。帝既登極。悉皆脩復。飜經講道。不替前朝○天竺那羅提黎耶舍(此云尊稱)至齊鄴都。文宣禮請。於天平寺譯經。舍大興正法。弘暢羣心。於宣譯之暇。時陳神呪冥救顯助。立功多矣(本傳)。
戊寅(明帝二)(四)(二)
  周孝明帝。上奉三乘。內親九族。乃至本枝維翰列辟庶官。五向十行。俱識歸依之道。外觀內覺。同登解脫之門。是年為先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