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124-中国撰述史传部编年通史-续佛祖统纪-宋-佚名-第107页

曰。堯舜為君。仁化唯該於域內。周孔設教。軌儀但備於寰中。尚乃千古從風。百王稟敬。而況釋氏興世。妙用難思。慈悲遍洽於含生。行願廣弘於沙劫。永安院唐僧如義卜焉。至是眾請惠從長老來住。鬱興舊院云(廬山記)。
癸巳(四)(吳越)(穆文王元瓘)(五)(閩龍啟元)(六)
  十一月明帝殂。閔帝從厚即位○契如庵主。初於玄沙得旨。乃隱於小界山刳大杇杉。若小庵。但容身而已。一日清豁冲照二長老訪師。頗味高論。不覺及夜。覩豺虎奔至庵前。自然馴遶二公。尋於大章山創庵。請師居之。兩處孤坐。垂五十二載而卒。
甲午(唐潞王清泰元)(六)(二)(蜀明德元)(七)
  四月潞王從珂兵至。閔帝出奔。潞王即位○天台國清靜上座。初於玄沙言下悟入。後居天台。三十餘載。嘗有問。心念紛飛。未明攝伏。師答。却將紛飛之心。以究紛飛之處。究之無處。則紛飛之念何存。返究究心。則能究之心安在(云云)師因覩教中幻義。述偈曰。若道法皆如幻有。造諸過惡應無咎。云何所作業不忘。而藉佛慈興接誘。有小靜上座答曰。幻人興幻幻輪圍。幻業能招幻所治不了幻生諸幻苦。覺知如幻幻無為。今國清遺蹤在焉。
乙未(二)(吳天祚元)(閩永和元)(蜀楚)(恭孝王昶明德二)(八)
  法眼文益禪師。初遇羅漢琛。琛問。山河大地。與自己是同是別。師曰同。琛竪兩指曰。兩箇。師有省。乃求決擇。頓明大事。久之卓庵而居。次歷江外。至臨川。州牧請住崇壽。有僧子方參。因舉萬象之中獨露身。方乃大悟。自是諸方存知解者。翕然而至。始則行行如也。師微以激發。皆漸而服膺。海參之眾。常不下千計。未幾道化聞於江表。金陵國主。重師之道。迎居報恩。號淨慧禪師。次遷清涼(五燈)。
丙申(清泰三)(二)(閩)(康宗昶通文元)(三)(九)
  十月石敬塘兵至。而帝自焚死。十一月敬塘即位。改元天福○唐國除○時胤孫罷歸田里。初學韓文。多斥釋氏。後學佛有悟。乃撰法喜集佛國記。行於世。時人曰侫。清泰不徹。乃來侫佛(本傳)。
後晉
石氏。都沐。二主。十一年。
丁酉(晉高祖天福二)(唐)(烈祖李升受吳禪改昇元元)(二)(四)(十)
  正月風穴沼禪師。州牧聞其風。盡禮致之。上元日開法。嗣南院○八月杭州龍[用-〡+║]寺順德大師道怤示寂。黑白哀號。制服者甚眾。壽七十四。師三處開法。有語錄(五燈)。
戊戌(三)(二)(三)(蜀廣政元)(十一)
  夏石亭光湧禪師。無疾而化。壽八十九。坐七十夏(一云丁酉年)○溫州馬大卿。夢五百僧抵其家假館。翌日有五百羅漢像。迎過其門。馬君感異。以屋借之。時出光異。遂捨宅為寺。號羅漢寺(皇朝祥符。賜崇信寺額。俗猶呼羅漢巷。是坊本名。清政易為從善。亦因寺名也。見永寧編)。
己亥(四)(三)(閩)(景宗曦永隆元)(二)(十二)
  圓通緣德禪師。初參襄州清溪進。久之江南李氏有國日。德混跡南昌上藍。宋公齊丘。至游經堂。僧眾趍迎。師閱經自若。公旁立睨之。師不甚顧答。公問。上座看甚經。師舉示之。公異焉。力請住舍利幽谷雙嶺諸剎。師無所事。去留所至頹然默坐而已。而學徒自成規矩。平生著一衲裙。以繩貫其褶處。夜伸其裙以當被(僧寶)○上天竺僧道翊。一夕見山間光明。往視之。得奇香木。乃命良工。刻成觀音像。白光煥發。夜亡列燭之光。晝掩太陽之景。聖像既成。靈感尤盛。乾祐戊申歲。有僧從勳。見曰。吾遊洛得古佛舍利一顆。寶之久矣。今願置菩薩毫相中。可以助其神。翊師從之。至今舍利或現頂冠肉髻間(觀音文)。
庚子(五)(四)(二)(三)(十三)
  閩王曦度民為僧萬一千人(通鑑)○廬州佛手岩行因禪師。自鹿門真得法。尋抵廬山佛手岩下。有石窟可三丈餘。師宴處其中。江南李主。三召不起。堅請就棲賢開堂。不逾月。潛歸岩室。後示微疾。謂侍僧曰。日午吾去矣。及期。下床行數步。屹然立化。李主備香薪。茶毗建塔(五燈)。
辛丑(六)(吳越)(文穆王元瓘薨)(五)(三)(四)(十四)
  閩王於城南西阜。建石塔七層。功未半而光發如蓋者三夕。既成而光耀際天者又三夕。王慰幸。遂額曰淨光。而於其下。建僧宇焉(長樂集)。
壬寅(七)(吳越)(忠獻王弘佐)(六)(五)(漢)(殤帝玢光天元)
  天台韶國師。初參龍牙遁禪師。疎山矮師叔。見知識五十四人。刮磨搜剝。窮極隱秘。不知端倪。心志俱疲。至曹山。但隨眾而已。有僧問法眼曰。十二時中。如何得頓息萬緣去。眼曰。空與汝為緣耶。色與汝為緣耶。言空為緣。則空本無緣。言色為緣。則色心不二。日用果何物為汝緣乎。韶聞悚然異之。又有問。如何是曹溪一滴水。眼曰。是曹溪一滴水。韶聞乃大悟。平生疑滯。渙若氷釋。感涕沾衣。眼曰。汝當大宏吾宗。行矣無自滯。於是游天台。觀智者遺蹤。如故居。睠然有終焉之心。
癸卯(晉齊王)(重貴)(八)(唐)(元宗景保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