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舊造(按前洪武二十五年。會典云。正統五年。令熙 舊造冊。與此年分互異)。
  正統十年。賜大藏經於甘露寺 按續文獻通考。正統十年春二月。賜大藏經於甘露寺。勅曰。朕體天地保民之心。恭成皇曾祖考之志。刊印大藏經典。頒賜天下。用廣流傳。茲以大藏。安置直隸鎮江府甘露禪寺。永充供養。所在僧官僧徒。看誦讚揚。上為國家祝釐。下為生民祈福。須務敬奉守護。不許縱容閒雜之人。私借觀玩。輕慢褻瀆。致有損壞遺失。敢有違者。必重究之。故諭。
  正統十三年。修大興隆寺。作佛事 按名山藏典謨記。正統十三年二月。修大興隆寺。禁城西作佛事。上臨幸焉。寺初名慶壽。金章宗時所創。王振言其朽敝。上大役軍民重修。費物料鉅萬。既成壯麗甲於京師代宗景泰五年。車駕擇日臨幸隆福寺。以楊浩等上疏。即日罷行 按明道紀。景泰五年四月。新建隆福寺成。車駕擇日臨幸。有司已夙駕除道。太學生濟寧楊浩上疏言。陛下即位之初。首幸太學。海內之士。聞風快覩。今又棄儒術。而重佛教。豈有聖明之主。事夷狄之鬼。而可垂範後世者耶。儀制郎中章綸亦上疏言。佛者夷狄之法。非聖人之道。以萬乘之尊。臨非聖之地。史官書之。傳之萬世。實累聖德。帝覽疏即日罷行 按名山藏典謨記。景泰四年三月。大隆福寺成。寺甲京師。費以數十萬(按通紀作五年四月。此作四年三月互異)。
  英宗天順元年。勅賜中外寺額 按名山藏典謨記。天順元年十月勅中外寺額。曰真慶.嘉福.圓林.觀音.淨覺.普壽.南泉.雲間.慶寧.永慶.妙亨.常樂.顯寧.惠明.昭靈.昭寧.碧峰.護國.景會.福巖.靈雲.報因.報國.大勝.清源.普利.英臺.慈會.興善.淨業.廣福.崇化.法空.廣惠.延壽.龍泉.普濟.靜仁.業慶.龍興。凡四十寺。十一月賜中外寺額。曰清光.永泰.龍泉.靈巖.歸義.隆安.地藏.重熈.法幢.延供.華光.普陀.大雲.海會.智安.福勝.普應.青塔.陽坡.穀積.石佛.夕照.普安.通法.普仁.嘉福.法寧.開化.大寧.法寶.罔極.永峯.圓廣.觀音.顯法.永福.保安.崇慶.廣福.圓真。凡四十寺。
  天順二年。勅今後僧徒。每十年一度 按明大政紀。天順二年正月勅。今後僧徒。每十年一度。景泰間。太監興安崇信佛教。每三年度僧數萬。於是僧徒多濫。天順二年。又如期天下僧徒。復來京師。聚集數萬。上召李賢曰。僧徒豈可如此泛濫。賢對曰。陛下明見。最是。宜禁之。遂出榜曉諭。今後每十年一度。擅自披剃二十以上者。俱令還俗。違者發邊衛充軍。度者俱照定額考送。於是僧徒散去。
  天順八年。令僧年二十以上。無度牒者。勒還俗 按明會典。天順八年。令各處僧人。年二十以上無度牒者。即便還俗。有隱瞞年歲者。并其師治罪。
  憲宗成化二年三月。命禮部給度牒。鬻僧以賑濟饑民 按明大政紀云云。
  成化四年。封西僧為法王佛子國師 按名山藏典謨記。成化四年四月。封西僧劄巴堅參。為萬行莊嚴功德最勝智慧圓明能仁感應顯國光教弘妙大悟法王西天至善金剛普濟大智慧佛。劄實巴為清修正覺妙慈普濟護國衍教灌頂弘善西天佛子大國師。鎖南堅參為靜修弘善國師。九月癸亥。彗星見。六科給事中魏元等言。僧徒過為信待。每遇生愍之辰。輒費無限貲財。建無益齋醮。而西番劄實巴等。又加以法王名號。賞賚隆厚。出乘椶轎。導用金吾。計其奉養。過於親王。又朝廷賞賚無節。玩好太多。或印施經懺。或填寫佛經。或為繪畫之像。或造寶石之具。雲南等處鑛場。採辦不止。如此而欲民富國安。不可得也。伏惟陛下革去法王等號。勅止寺觀。不得建醮修齋。節無益之賞。罷不急之好。十三道御史康永韶等亦奏。佛之無益。從古論之。今寵遇番僧。有佛子國師法王名號。儀衛過於王侯。服玩擬於供御。錦衣玉食。徒類數百。竭閭閻之脂膏。奉虗幻之妄徒。又多中國之人習為番教。圖寵貴者。伏望資遣番僧。使之還國。若繫中國人。追奪成命。使供稅役。如是則民生厚。上納之。命西天佛子劄實巴。出所求田地歸民。禮部請發遣番僧。上曰。恐失遠人心。惟禁僭耳。監察御史左鈺言。比者言官陳言。請革番僧名號。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陛下是之。及禮部欲行發遣。又復停罷。伏望師周孔之格言。行堯舜常道。佛若有知。必是臣言。不報。
  成化六年。上欲於西山建佛閣。以六科給事中諫己之 按明大政紀。成化六年五月。上欲於西山建佛閣。六科給事中言。四方旱[日*堇]。夏秋無收。百姓嗷嗷待哺。荊襄流民強梗。陝西虜宼侵掠。致勞宸慮。分遣大臣巡視。動調官軍。今乃起無名之工。為不急之務。徒費國用。有傷治體。若謂建閣果有福利。孰若以之賑濟饑民。賞勞軍士。其為福利。豈不大哉。上曰。歲荒民饑。西山佛閤。其亟已之。
  成化十年勅。建塔葬大應法王。撥官軍四千供役 按名山藏典謨記。成化十年三月。崇王之國大應法王劄實巴死。有旨如大慈法王例。建塔葬之。撥官軍四千供役。禮科給事中王坦言。劄實巴夷狄之人。假名釋氏。陛下待之殊禮。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