賑濟。諸州府七頃至十頃。各於本管。選耆壽一人勾當。以充粥料。
  會昌六年。宣宗即位。勅上都兩街。舊留四寺外。更添置八所 按唐書宣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宣宗本紀。會昌六年三月帝即位。五月左右街功德使奏。准今月五日赦書節文。上都兩街舊留四寺外。更添置八所。兩所依舊名興福寺保壽寺。六所請改舊名。寶應寺改為資聖寺。青龍寺改為護國寺。菩提寺改為保唐寺。清禪寺改為安國寺。法雲尼寺改為唐安寺。崇敬尼寺改為唐昌寺。右街添置八所。西明寺改為福壽寺。莊嚴寺改為聖壽寺。舊留寺二所。舊名千福寺改為興元寺。化度寺改為崇福寺。永泰寺改為萬壽寺。溫國寺改為崇聖寺。經行寺改為龍興寺。奉恩寺改為興福寺。勅旨依奏。誅道士劉元靖等十二人。以其說惑武宗。排毀釋氏故也。
  宣宗大中元年。閏三月。大復佛寺 按唐書宣宗本紀云云 按舊唐書宣宗本紀。大中元年閏三月敕。會昌季年。併省寺宇。雖云異方之教。無損致理之源。中國之人。久行其道。釐革過當。事體未弘。其靈山勝境。天下州府。應會昌五年四月所廢寺宇。有宿舊名僧。復能修創。一任住持。所司不得禁止。
  懿宗咸通□年。令沙門入禁中為禱祠事 按唐書懿宗本紀。不載 按蕭倣傳。倣咸通初。為左散騎常侍。懿宗怠政事。喜佛道。引桑門。入禁中。為禱祠事。數幸佛廬。廣施予。倣諫以為。天竺法。割愛取滅。非帝王所尚慕。今筆梵言。口佛音。不若懲謬賞濫罰。振殃祈福。況佛者可以悟取。不可以相求。帝雖昏縱。猶嘉歎其言。
  咸通五年。裴坥以興佛寺。上疏切諫。優詔答之 按唐書懿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懿宗本紀。咸通五年春正月。諫議大夫裴坦上疏。論天下徵兵。財賦方匱。不宣。過興佛寺。以困國力。優詔答之。
  咸通十二年五月。上幸安國寺。賜講經僧沉香高座 按唐書懿宗本紀。不載 按舊唐書懿宗本紀云云 按杜陽雜編。上敬天竺教。十二年冬製二高座。賜新安國寺。一為講座。一曰唱經座。各高二丈。砑沉檀為骨。以漆塗之。鏤金銀為龍鳳花木之形。徧覆其上。又置小方座。前陳經案。次設香盆。四隅立金頴伽高三丈。磴道欄檻。無不悉具。前繡錦襜褥。精巧奇絕。冠於一時。即設萬人齋。勅大德僧撤首為講論。上剏修安國寺。臺殿廊宇。制度宏麗。就中三間華飾祕邃。天下稱之為最。工人以夜繼日而成之。上親幸賞勞。觀者如堵。降誕日於宮中結綵為寺。賜升朝官以下錦袍。李可及甞教數人。作四方菩薩蠻隊。
  咸通十四年三月。迎佛骨於鳳翔 按唐書懿宗本紀云云 按舊唐書懿宗本紀。咸通十四年三月庚午。詔兩街僧於鳳翔法門寺。迎佛骨。四月八日佛骨至京。自開遠門。達安福門。綵棚夾道。念佛之音震地。上登安福門。迎禮之。迎入內道場三日。出於京城諸寺。士女雲合。威儀盛飾。古無其比。制曰。朕以寡德纘承鴻業。十有四年。頃屬宼猖狂王師未息。朕憂勤在位。愛育生靈。遂乃尊崇釋教至重元門。迎請真身。為萬姓祈福。今觀覩之眾。隘塞路岐。載念狴牢。寢興在慮。嗟我黎人。陷於刑辟況漸當暑毒。繫於縲絏。或積幽凝滯。有傷和氣。或關連追擾。有妨農務京畿及天下州府縣。禁囚徒。除十惡忤逆故意殺人。官典犯贜。合造毒藥。放火持杖。開發墳墓外餘罪。輕重節級。遞減一等。其京城軍鎮。限兩日內疏理。訖聞奏。天下州府。勅到三日內。疏理聞奏 按杜陽雜編。十四年春。詔大德僧數十輩。於鳳翔法門寺。迎佛骨。百官上疏諫。有言憲宗故事者。上曰。但生得見。歿而無恨也。遂以金銀為寶剎。以珠玉為寶帳。香舁仍用孔雀氄毛飾。其寶剎小者高一丈。大者二丈。刻香檀為飛簾花檻瓦木階砌之類。其上徧以金銀覆之。舁一剎則用夫數百。其寶帳香舁。不可勝紀。工巧輝煥。與日爭麗。又悉珊瑚瑪瑙珍珠瑟瑟綴為幡幢。計用雜珍寶。不啻百斛。其剪綵為幡為傘。約以萬隊。四月八日。佛骨入長安。自開遠門安福樓。夾道佛聲震地。士女瞻禮。僧徒道從。上御安福寺。親自頂禮。泣下霑臆。即召兩街供奉僧。賜金帛各有差。仍京師耆老元和迎真體者。悉賜銀椀錦綵。長安豪家。競飾車服。駕肩彌路。四方挈老扶幼。來觀者。莫不疏素以待恩福。時有軍卒。斷左臂於佛前。以手執之。一步一禮。血流灑地。至肘行膝步。齧指截髮。不可算數。又有僧以芟覆頂上。謂之鍊頂。火發痛作。即掉其首。呼叫坊市。少年擒之。不令動搖。而痛不可忍。乃號哭臥於道上。頭頂焦爛。舉止窘迫。凡見者無不大哂焉。上迎佛骨。入內道場。即設金花帳。溫清牀。龍鱗之席。鳳毛之褥。焚玉髓之香。薦瓊膏之乳。皆九年訶陵國所貢獻也。初迎佛骨。有詔令京城及畿甸。於路傍壘土為香剎。高或一二丈。迨八九尺。悉以金翠飾之。京城之內。約及萬數。時妖言香剎搖動。有佛光慶雲現路衢。說者送相為異。又坊市豪家。相為無遮齋大會。通衢間結綵為樓閣臺殿。或水銀以為池。金玉以為樹。競聚僧徒廣設佛像。吹螺擊鈸。燈燭相繼。又令小兒玉帶金額白脚。呵唱於其間。恣為嬉戲。又結錦繡為小車輿。以載歌舞。如是。充於輦轂之下。而延壽里特為繁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