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憶朔言者。因以問之。法蘭曰。天地大劫將盡。則劫燒。此灰墨乃劫燒之餘也。
己丑 成帝即位。改建始。辛丑改鴻嘉。二年。光祿大夫劉向。撰神仙傳。序云。歷觀百家之中。以相檢驗。得仙者一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見於佛經。
開皇歷代三寶記云。劉向稱。予覽典籍。往往見佛書。將知周時久流釋典。秦雖滅除。漢興復出。則先漢之前。逆至于周。有佛有經。其來也遠。范曄胡為以謂明帝時。始入中國耶(昌黎送靈師詩注)。
新室 自乙丑稱攝。丁卯即真。至庚辰十五年。共十八王莾。
更始 劉聖公即位改元。即莾地皇四年壬午。劉秀起兵。
東漢
自乙酉至庚子。十二主。共一百九十六年。都陽洛。
世祖光武秀。高祖九世孫。更始三年。改元建武。在位三十一年。
辛亥 建武二十七年○佛入滅。此至一千年。
戊午 明帝即位。改永平。三年庚申四月八日。帝夢一金人。問諸大臣。誰能原夢。左丞相韓憲奏曰。請陛下說之。朕昨夢一金人。身長丈六。項佩圓光。胸題卍字。頂盤螺髻。額放光明。云是釋迦牟尼佛。生在西域迦毗羅國。滅度已來經今千載。云有大教。囑朕取之。卿等誰能知委。時有通事舍人傅毅奏曰。臣見周書異記云。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恒星不現。異光徧照。太史蘇由卜奏曰。有大聖人。生於西域。是佛出現。一千年後。聲教流通此土。昭王令於洛陽南郊壇側。[債-貝+(雋-隹)]一碑為後代記。陛下所夢。殆佛神乎。帝聞奏大悅。遂宣國子監王導翰林郎秦遠將軍蔡愔等二十八人。賷持國信勑書等。遠歷西國。追尋聖典。到南天竺國。尋訪迦葉摩騰竺法蘭二僧。將梵夾經。并白[疊*毛]畫釋迦真像。以白馬馱來。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三十日到洛陽。奏見。帝大悅。重賞萬金。勑騰蘭二僧。於鴻臚寺安下。翻譯四十二章經。及釋迦真像。安奉大殿。帝持念供養不闕。白馬遠涉。瘦勞而死。勑於洛陽城西埋之。仍造伽藍一所。勑以白馬為額。此中國造寺之始也。
法流東土。獨楚王英。最先好而事之。
奉黃縑白紈。詣國相曰。託在蕃輔。過惡累積。歡喜大恩。奉送縑帛。以贖愆罪。國相以聞。詔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饌齋僧。此之始也。
辛未 永平十四年。五岳道士褚善信等上表至。中書門下為之進。帝覽表。令通事舍人宋祥引對。朕遠求聖教。西方佛說。其旨微妙。圖與養生。長資福利。卿等何意。喚作胡神。令朕除之。心生進退。若據朕意。佛法不除。道教不滅。限正月十五日。於白馬寺前。闘其勝劣。決定強弱。勑致三壇。儒書傳記二百七十卷。安於中壇。道書方術三百六十卷安于東壇。佛經并釋迦像。安于西壇。帝於十五日。將百僚群臣。來赴寺前。道士先呈法術。呼風吸雨。絕役鬼神。騰蘭二僧。跏趺而坐。詔通事舍人宋祥宣問二僧。二僧進奏曰。我佛教中。以無諍三昧。此之幻術非我所為。對帝王前。別驗真偽。世上無情之物莫過於火。願陛下將此三教經書。混堆一處。以火驗之。不灰燼為真。燼者為偽。帝聞語下令。取堆中壇。積薪上下。告天便燒。二僧祝告。世尊滅後。佛法付囑國王大臣及我弟子。將經遠來東土。妄說異端。毀謗真乘。今日火中別其真偽。願垂密祐。若全不壞。法興此土。教化眾生。隨燄成灰。此土眾生。不聞佛法。言訖火燄亘天。儒道二書。皆為灰燼。火中現金色蓮華臺。擎佛經像。儼然放光。是時帝與群臣。見此殊異。愕然可畏。嘆曰。狼狐類眾。鳳少鳥多。二僧取經獻帝。乃說偈曰。狐非師子類。灯非日月明。池無巨海浪。丘非山岳嶸。即是佛世界。善種得開萌。顯我真如法。處處度眾生。帝加崇敬。以釋迦像及經。奉安顯節陵及清凉臺供養。帝聽陽城侯劉峻等出家。又聽洛陽婦女阿潘等出家。勑騰蘭二僧。為之剃髮。令所司造寺十所。七寺安僧。三寺安尼。此中國為僧為尼之始也(事物記原)。
唐太宗題白馬寺詩云。門徑蕭蕭長綠苔。一回登此一徘回。青牛謾說凾關去。白馬親從印土來。欲定是非憑烈燄。要分真偽築高臺。春風也解嫌狼藉。吹盡當年道教灰(翻譯名義)。
漢法本傳載。西域十二月三十日。是此方正月望。謂之大神變月。漢明帝令燒灯。表佛法大明也。
丙子 章帝即位。改元建初。甲申改元和。元年有神雀鳳凰白鹿白烏之瑞。徐州刺史王景。上金人頌。美光帝致佛之功(漢書)。
丁亥 桓帝即位。改建和。癸巳改永興。元年鑄金浮屠及老子像。禁中供養。覆以百寶華蓋。帝事之盡敬。
戊戌 改延熹。九年。裴楷上書曰。今宮中立浮圖黃老之祠。此道好生惡殺。省慾去奢。今陛下嗜慾不去。殺伐過理。既乖其道。豈獲其祚哉。夫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天神遺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盻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今陛下婬女艶婦。極天下之麗。甘肥飲美。殫天下之味。奈何欲如佛老乎。書上奏問狀。尚書承旨奏。揩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