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其理。奕對曰。佛乃胡中桀黠。誑輝彼土。中國邪僻之人。取莊老玄譚。節以妖幻之語。用欺愚俗。無益於民。有害於國。臣非不悟。鄙之學也。帝惡其言。終身不齒○八月甲子。高祖遜位于太子。稱太上皇。
  皇建之初。天步猶難。薛舉直指於幽岐。王世充擁甲於河洛。自餘偏裨蜂飛蝟峙。國家守本。銳志剪除。然於佛教崇敬彌篤。而傅奕毀黷釋氏之疏。當時正議大臣。皆鄙其說。獨內臣張道源稱其合理。琳槩二法師。力決破其邪說。合黃門李公內德論。同進于朝。明良始悟。奕等毀譽。起於恊私。宰相蕭瑀庭斥之曰。佛聖人也。奕為此議非聖人者無法。至哉言乎。然高祖篤敬佛乘。而無果斷。末年順傅奕之請。汰去偽濫。實志在護持。始終推美吾道。亦有虧於大教者耳。令下閱月。及建成之變。而太宗昇儲位。即停其詔。初何傷焉。噫天意人事。良有以夫。
  丁亥 太宗。改元貞觀。是春命京城僧尼。並於當寺。七日行道。齋供所須。有司准給。散齋之日。總就大興善寺(通鑑)。
  二年三月。帝因追念。初平天下時。誅戮幽滯難以懺櫂。乃下詔曰。自隋末創義。志存拯溺。北征東伐。所向平殄。凡所傷殪。難可勝紀。手所誅剪。將近一千。切以如來聖教。深尚仁慈。禁戒之科。殺害為重。爰命有司。京城諸寺為建齋。行道七日夜。竭誠禮懺。所有衣服。並用擅捨。冀三途之難因斯解脫。萬劫之苦藉此弘濟云(唐史)。
  帝從高祖起兵。有神自稱毗沙門天王。願同力定亂。將有猪首象鼻者。故所向成功。及即位。詔天下公府皆祀之。
  九月下詔云。佛道設教。慈惠為先。玄化潛通。亭育滋始。朕躬膺大寶。撫愛黎元。矜憫之心。觸類而長。是用旁求冥貺。幽贊明靈。所冀九功惟序。五福斯應。比嚴霜早降。秋實不登。靜言寡薄。無亡慚愓。今百谷資茂。萬寶將成。猶恐風雨失時。子養無寄。敢藉聰明。外慈多祉。宜為溥天億兆。仰所加祐。可於京城及天下諸州寺觀。僧尼道士等。七日七夜。轉經行道。每年正月七月。例皆准此(卞正論)。
  波羅頗迦羅蜜多羅(一曰波頗)。在京二月。帝以諸有非樂。
  物我皆空。眷言真要。無過釋典。乃下詔所司。搜揚碩德。兼閑三藏。備舉十科者。一十九人。於大興善寺。創開傳譯。沙門玄謨等譯語。崛多律師證譯。法琳惠明等執筆。承旨惠乘等證義。又勑僕射房元齡。給事杜正倫。尚書李孝等。參助詮定。光祿大夫太府卿蕭璟。總知監護。有司供給。四事豐足(開元釋教錄)。
  己丑 三年。法師玄奘。每愧。已布之典。雖蘊在懷。未足之經。當求具覿。是冬。詣闕陳表。有制不許。即私遁自原州出玉關。至靈岩寺。見庭松一株。以手摩其枝曰。吾今去求佛法。汝可西長。吾歸即東向。枝果西指約長數丈。後十餘年。枝忽東向。弟子出迎。果歸。所以東坡詩云。為問庭松尚西指。不知老奘幾時歸(詩話)閏十二月癸丑。詔曰。有隋失御。九服沸騰。朕親總元戎。致茲明罸。其有桀犬。嬰此湯羅。衘鬚義憤。終乎握節。各順所奉。咸有可嘉。切恐九泉之下。尚淪鼎鑊。八難之間。永纏氷炭。愀然疚懷。無忘興寢。所以樹立福田。濟其營魄。可於建義以來交兵之處。為義士凶徒。殞身戎陳者。各建寺剎。招延勝侶。望法皷所振。變炎火於青蓮。清梵所聞。易苦海於甘露。所司量定處所。并立寺宇。具為事條以聞。稱朕矜哀之意(舊史)。
  癸巳 七年。波頗譯般若燈論十五卷。法琳序曰。是論乃佛滅七百年後。分別明菩薩之所作也。以如幻之心。鑒非有之物。了物非物。則物物性空。知心無心。則心心體寂。窮無生理。究實相宗。云云(卞正論)。
  甲午 八年。釋法琳因道士劉李等。並作庸文。謗毀正法。琳乃著辨正論十二篇。窮釋老之教源。極品藻之名理。東宮學士陳子良注之。并製序云(明字亟)○十一月詔曰。三乘統轍。濟度為先。八正歸依。慈悲為主。流智慧之海。膏澤群生。剪煩惱之林。津梁品物。事符積善。理叶至仁。朕居金輪。恭膺寶命。大聖之規。無幽不察。至德之訓。無遠不思。欲使人免蓋纏。家臻仁壽。比緣喪亂。僧徒減少。華臺寶塔。窺戶無人。紺髮青蓮。櫛風沐雨。眷言凋毀。良用憮然。其天下諸州。有寺之處。宜度僧尼。數以三十為限。其州有大小。當處所度多少。有司詳定。務取德業精明。其往因減省還俗。及私度白衣之徒。若行業可稱。通在取限云云(舊史)。
  法師元琬。致書於皇太子。以要務四條。力勸遵行。初行慈。二減殺。三順氣育生。四奉齋。太子答。以所示四科。用深銘佩。至十二月。遺表陳聖帝。明主賞罰。三寶不濫。痛憫沙門犯法。不應與民同科。乞付所屬。以僧律治之。并上安養論天德論一卷。帝嘉納。有詔傷悼。遣太子臨吊。公卿致哀。闍雖之際。從者如雲。七眾彌山。仍於焚所建塔。李伯藥製碑(本傳)。
  己亥 十三年。初尚書虞世南卒。是年帝夢。世南進[言*尚]言。有如平生。因下詔曰。故禮部尚書文懿公虞世南。德行純備。志存忠益。奄從物化。忽移時序。昨因夜夢倐覩斯人。兼進[言*尚]言。有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