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122-中国撰述史传部编年通史-历朝释氏资鉴-元-熙仲-第27页

以通神明。德教可以光四海。節用愛人。法俗俱賴矣(通鑑)。
  辛丑 魏胡太后。熈平初。遣宋雲與比丘慧生。往西域求經冊。期年至乾羅國。是冬回還。次年二月達洛陽。得佛經一百七十部。太后令諸路各建五級浮圖。諸王貴官各建寺於洛陽。相高壯嚴。太后數設齋會。施僧財物。動以萬計。賞賜左右無節。所費不貲(北史及通鑑)。
  癸卯 魏景明之初。世宗命宦者白整。為高祖文昭后。鑿二佛龕於龍門山。皆高百尺。永平中。劉滕復為世祖鑿一龕。至是二十四年。凡用一十八萬二千餘工。而尚未就。餘何為哉(通鑑)○司空任城王澄奏。昔高祖遷都。制城內唯聽置僧尼寺各一。餘皆置於城外。蓋以道俗殊歸。靜居塵外故也。正始三年。沙門統慧深。始違前禁。自捲詔不行。私謁彌眾。都城之中。寺踰五百。占奪民居。三分且一。屠沽塵穢。連比雜居。往者代北有法秀之謀。冀州有大乘之變。太和景明之制非圖。使緇素殊途。盖亦以防微杜漸。昔如來闡教。多依山林。今此僧徒戀着城邑。正以誘於利欲。不能自已。此乃釋氏之糟糠。法王之社鼠。內戒所不容。國史所共棄也。臣謂。都城內寺。未成可徙者。宜悉徙於郭外。僧不滿五十者。併小從大。外州亦準此。詔從之。然卒不能行○魏有天下。至於斯時。佛經流通。大進中國(通鑑)。
  何胤初侈於味。周顒遣書。勸令菜食。曰變之大者。莫過生死。生之重者。無逾性命。性命之於彼甚切。滋味之在我可賖。若三世理誣則可爾。若使此理果然。而受形未息。一往一來。生死常事。則傷心之慘行。亦自及。丈人於血味之類。雖不身踐。至於辰雁。夜鯉能不取備於屠門。財具之一經盜手。猶為廉士之所棄。性命之一啟金刀。寧復慈心之所忍。騶虞雖飢。非自死之草不食。聞其風者。豈不使人多愧。丈人得此有素。聊復片言啟發耳。胤由此絕血味。常遇異僧。受以大莊嚴論。世所未有者。晚入虎丘山。講維摩經。臨終夢見天女。六十餘人。列于堂前。寤猶見之。即沐浴衣冠。少頃而卒(舊史)。
  乙巳 普通六年。魏孝昌元年。西域使還。獲佛爪髮。髮青紺色。以物伸之。隨物長短。放之則旋屈為螺○魏明帝聞達磨道德孤高。緇白之眾。靡然趍向。聲震洛都。帝三屈詔命。師不出山。帝高之。遂賜二磨訥袈裟金銀器物若干。師皆遜去。凡三返。帝終授之(正宗記)魏孝昌元年。胡太后與魏主。各殿居處。太后對帝謂群臣曰。今隔絕我子母。不聽往來。復何用我為。我當出家於嵩居寺耳。因欲自下髮。帝與群臣。叩頭泣涕。殷勤苦請。乃止(通鑑)。
  丁未 大通元年。武帝於普通元年。作同泰寺。歷七寒暑。是歲完成。又聞大通門以對之。取其反語相恊。晨夕幸寺。出入是門(通鑑)。
  己酉 改中大通。魏孝莊永安二年。胡太后盡召肅宗後宮。皆令出家。太后亦自落髮(通鑑)。
  是年九月癸巳。上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上釋御服持法衣。行清淨行大捨。以便省為房。素床瓦器。乘小車。私人執役甲干。升講堂法座。為四部大眾。開涅槃經題。癸卯群臣以錢一億萬。祈白三寶。奉贖皇帝菩薩。僧眾默許。己巳。百辟詣寺東門。奉表請還宮(通鑑)。
  歲己酉。達磨大師。默坐九年。忽謂其徒曰。吾觀東南。有大乘氣。而來此土。傳法得人。西返時至。世尊正法眼藏。展轉授吾。吾今付汝。吾去後二百餘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潛符密契。千萬有餘。汝當闡化。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有。乃往禹門山千聖寺。至十月初五日。端坐而逝。世壽一百五十。門人奉全身。葬熊耳山定林寺○明帝魏使宋雲西域回。遇師于葱嶺。手携隻履。翩翩獨往。雲問師何往。曰西天去。語雲曰。汝主已厭世矣。速歸。雲聞其語。而心忙然。急行歸朝。孝莊即位。具奏其事。有旨啟壙。唯空棺隻履。舉朝驚嘆。奉詔取履。於少林寺供養(傳灯載太和十九年卒。訛也。三國魏明帝丁未改太和。止六年。東晉癈帝改太和。自丙寅止庚午。止五年。豈有魏孝明十九年耶統紀)。○梁武帝聞師顯化。親製碑。刻于鍾山。其末云。嗟乎見之不見。逢之不逢。今之古之。悔之恨之。朕雖一个凡失。感師之於後云。至唐代宗。諡曰圓覺大師(釋通鑑)。
  梁昭明太子統。五歲通五經。十二於內省決獄。天性好佛。留心內典。躬自講說。凡釋部經論。披覽略遍。撰次法事儀注。及立三諦等義。自出宮二十年。不畜聲樂。唯法為樂。中大通三年。歲辛亥。四月卒。天下哭之。如喪考妣(梁史)。
  癸丑 五年二月二十六日。帝幸同泰寺。講金剛經。設無遮大會。自皇太子王侯已下百官。六百九十八人。義學僧等一千人。晝則同心聽受夜則更述制儀。其餘僧尼道士。女冠居士。五眾及外國使人。三十一萬九千六百四十二人。又武衛宿直。復數萬人。天監初誌公自持一麈尾扇及銕錫杖奉上。武帝亦未喻其意。至是三十餘年。乃鳴錫升堂。執扇講說者。抑有冥符。是講也。東儲啟請。止許七日。諸僧鑽仰。欲罷不能。更延二七。而請益之。乃終于三七日。解講之晨。正殿大像忽放光明。左右菩薩復續放光。帝躬虔禮。大眾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