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117-中国撰述史传部禅宗-锦江禅灯-清-通醉-第1页

續藏經 錦江禪燈
 清 通醉輯
錦江禪燈卷第一
昭覺丈雪 通醉 輯
    紹興幻菴 胡昇猷 訂
四祖下第六世(旁出)
  金陵牛頭山智威法嗣
  舒州天柱山崇慧禪師
彭州陳氏子。唐乾元初。往舒州天柱山創寺。永泰元年賜額。僧問。如何是天柱境。師曰。主簿山高難見日。玉鏡峰前易曉人。問達磨未來此土時。還有佛法也無。師曰。未來且置。即今事作麼生。曰某甲不會。乞師指示。師曰。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僧無語。師復曰。闍黎會麼。曰不會。師曰。自己分上作麼生。干他達磨來與未來作麼。他家來大似賣卜漢。見汝不會。為汝錐破卦文。纔生吉凶。盡在汝分上。一切自看。僧曰。如何是解卜底人。師曰。汝纔出門時。便不中也。問如何是天柱家風。師曰。時有白雲來閉戶。更無風月四山流。問亡僧遷化向甚麼處去也。師曰。灊嶽峰高長積翠。舒江明月色光暉。問如何是大通智勝佛。師曰。曠大劫來未曾壅滯。不是大通智勝佛是甚麼。曰為甚麼佛法不現前。師曰。只為汝不會。所以成不現前。汝若會去。亦無佛可成。問如何是道。師曰。白雲覆青嶂。蜂蝶戀庭華。問從上諸聖有何言說。師曰。汝今見吾有何言說。問宗門中事請師舉唱。師曰。石牛長吼真空外。木馬嘶時月隱山。問如何是和尚利人處。師曰。一雨普滋。千山秀色。問如何是天柱山中人。師曰。獨步千峰頂。優游九曲泉。問如何是西來意。師曰。白猿抱子來青嶂。蜂蝶銜華綠藥間。大曆十四年歸寂。塔于山之北。
五祖下第四世
  益州無相法嗣
  益州保唐寺無住禪師
初得法於無相大師。乃居南陽白崖山。專務宴寂。經累歲。學者漸至。勤請不已。自此垂誨。雖廣演言教。而唯以無念為宗。唐相國杜鴻漸。出撫坤維。聞師名。思一瞻禮。遣使到山延請。時節度使崔寧。亦命諸寺僧徒。遠出迎引。至空慧寺。時杜公與戎帥。召三學碩德。俱會寺中。致禮訖。公問曰。弟子聞。和尚說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是否。師曰然。公曰。此三句是一是三。師曰。無憶名戒。無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後句妄字。莫是從心之忘乎。曰從女者是也。公曰。有據否。師曰。法句經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公聞疑情盪然。公又問。師還以三句示人否。師曰。初心學人還令息念。澄停識浪。水清影現。悟無念體。寂滅現前。無念亦不立也。于時庭樹鵶鳴。公問。師聞否。師曰聞。鵶去已又問。師聞否。師曰聞。公曰。鵶去無聲。云何言聞。師乃普告大眾曰。佛世難值。正法難聞。各各諦聽。聞無有聞。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何曾有滅。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當知聞無生滅。聞無去來。公與僚屬大眾稽首又問。何名第一義。第一義者從何次第得入。師曰。第一義無有次第。亦無出入。世諦一切有。第一義即無。諸法無性性。說名第一義。佛言。有法名俗諦。無性第一義。公曰。如師開示。實不可思議。公又曰。弟子性識微淺。昔因公暇。撰得起信論章疏兩卷。可得稱佛法否。師曰。夫造章疏。皆用識心思量分別。有為有作。起心動念。然可造成。據論文云。當知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著言說相。著名字相。著心緣相。既著種種相。云何是佛法。公起作禮曰。弟子亦曾問諸供奉大德。皆贊弟子不可思議。當知彼等但徇人情。師今從理解說。合心地法。實是真理不可思議。公又問。云何不生。云何不滅。如何得解脫。師曰。見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滅。既無生滅。即不被前塵所縛。當處解脫。不生名無念。無念即無滅。無念即無縛。無念即無脫。舉要而言。識心即離念。見性即解脫。離識心見性外。更有法門識無上菩提者。無有是處。公曰。何名識心見性。師曰。一切學道人。隨念流浪。葢為不識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順生。念滅亦不依寂。不來不去。不定不亂。不取不捨。不沈不浮。無為無相。活鱍鱍。平常自在。此心體畢竟不可得。無可知覺。觸目皆如。無非見性也。公與大眾作禮稱贊。踊躍而去。師後居保唐寺而終。
大鑒下第一世
  南嶽懷讓禪師
金州杜氏子。於唐儀鳳二年四月八日降誕。感白氣應於玄像。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見。奏聞高宗皇帝。帝乃問。是何祥瑞。太史對曰。國之法器。不染世榮。帝傳勅金州太守韓偕。親往存慰其家。家有三子。唯師最小。炳然殊異。性唯恩讓。父乃安名懷讓。年十歲。唯樂佛書。時有三藏玄靜過舍。告其父母曰。此子若出家。必獲上乘。廣度眾生。至垂拱三年。方十五歲。辭親往荊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師出家。通天二年受戒。後習毗尼藏。一日自歎曰。夫出家者。為無為法。天上人間無有勝者。時同學坦然。知師志氣高邁。勸師謁嵩山安和尚。安啟發之。乃直指詣曹谿。參六祖。祖問。甚麼處來。曰嵩山來。祖曰。甚麼物恁麼來。師無語。遂經八載。忽然有省。乃白祖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