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不坐涅槃牀。麼若恁麼會。非固不非。是則不是。山僧今日。不敢久閟。為諸人當陽指出去也。乃拈拄杖。卓一卓曰。木人舞出法堂前。一任炎天飛白雪。師居後百廢俱新。
  永樂壬午。朝京回諸山。舉住福州雪峰。法道之振。不減真覺。洪熙甲辰奉旨。住南京靈谷。宣德改元卒。有語錄。題名古鏡三昧。行於世。

  淨慈聯禪師法嗣
  杭州府普明立中成禪師

  錢塘孫氏子。年十三。投慈光若山出家。首謁祖芳。芳室中。舉臘月火燒山話。師呈頌曰。白雲迷却舊行蹤。臘月燒山火正紅。忽地慈風來扇發。冷氷氷處煖烘烘。芳器之。後於北郭建普明寺。以接方來。未幾請歸慈光。正統辛酉六月十三日上堂。住世今年八十一。老病隨緣。且遣日。今年記著後年事。後年記著今朝日。至癸亥。如期坐化。壽八十三。茶毗舍利無算。建塔於普明。

  杭州府淨慈照菴宗靜禪師

  號恬軒叟。郡之高氏子。自幼薙落本山。適祖芳聯領院事。師依之久。乃得旨。旋典藏鑰。永樂辛卯。應選出住護國。尋遷雪竇。正統乙丑僧錄。以淨慈虗席。舉師補之。丁卯朝廷。頒賜大藏。師詣闕謝恩。止於彌陀寺。示微疾。謂左右曰。吾緣止矣。沐浴更衣。危坐而寂。世壽七十六。僧臘六十。塔於藕華之祖丘。

  大鑑下第二十五世
  二仰欽禪師法嗣
  壽州無念智有禪師

  蜀之漢州人。發足南方。遊四明登天目。後參二仰。仰問曰。行脚甚處。師曰。南方。仰曰。彼中佛法如何。師曰。山川無異。仰曰。我手何似佛手。師良久。仰曰。莫道無異。後看興化打維那機緣。始浩然大徹。作偈曰。興化打維那。平地遭殃禍。昨夜南山雲。飛向北山朵。仰見為之助喜曰。不孤到此。至嘉靖初。闡化壽州。十有三年。而終焉。

  大鑑下第二十六世
  無念有禪師法嗣
  荊山懷寶禪師

  渚宮人。遊壽州。謁無念。念曰。躐縣遊州。畢竟為著何事。師曰。生死大事。求師拔度。念曰。汝是荊州人麼。師曰。是。念曰。闍黎即今在甚麼處。師擬對。念曰。若便恁麼。猶較些子。佛法不是。商量參堂去。師自此潛心座下。念一日喚曰。闍黎。師應諾。念曰。在甚麼處。師於言下領旨。乃曰。和尚大慈。真人天師也。念滅度後。師於嘉靖三十七年。以法付鐵牛遠公隱終南。

  大鑑下第二十七世
  荊山寶禪師法嗣
  秦嶺鐵牛德遠禪師

  自印心於荊山。後菴居秦嶺。一日身披紅布袴頂笠。揮鋤地中。朝陽來參見曰。者漢好似一頭軍。師曰。看箭。陽作躲箭勢師近前携手行。至一菴乃曰。我乃徑山之裔。在此待人數十年矣。汝今既來。當為我求人中興祖道。留住三月。付偈曰。就身能打劫。劈筈善奪窩。三玄從此出。三要不為多。探竿影草主賓分。獅子迷蹤奈我何。

  大鑑下第二十八世
  鐵牛遠禪師法嗣
  敘州府朝陽月明聯池禪師

  郡之范氏子。係范郡司馬之後也。幼居林下。一日有僧過訪。不遇因題。聯於壁曰。阿彌陀佛閒也。念忙也。念念得佛也。無念也。無無也。無扭落鼻孔。最上乘禪。朝亦參。暮亦參。參到禪亦寂。參亦寂。寂亦寂。劈開面門。師見之。忽然厭世。便祝髮就之。彼僧已先去矣。遂杖笠南遊。苦辛萬狀。單以是聯為提撕話。久之。洛伽道逢一僧偉儀殊相。師在前失脚念佛一聲。僧曰。此敲門瓦子著他何用。師遂問。拋却後如何。僧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師始豁然。復遊少林會。無言語默深契。但師懷念佛祖道脈。擔荷非易。終不自肯。竟入關中過秦嶺。受鐵牛之囑。(語載鐵牛章)由峩眉返敘州。居郡之朱提山朝陽洞。二十年。聚雲來參師。問曰。如何是古佛心。雲即拱手云。請師尊重。又問。不用音聲與色身。將何喚作本來人。雲便出。令一僧參只者是。僧曰。只者是還參箇甚麼。師曰。放汝三十棒。又應一座主請。至祭壇。指壇問曰。此是甚麼所在。主曰。北壇。師曰。久聞北壇原來在者裡主罔措。崇禎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端坐而逝。師壽六十有六。全身塔於洞之傍。

  大鑑下第二十九世
  朝陽池禪師法嗣
  忠州聚雲吹萬廣真禪師

  敘州宜賓人。姓李氏。其先三世為婆羅門。父無後。禱佛生焉。降神之日。大士八人臨其舍。一人指語父曰。此八寶應真出興於世。母即厭腥食素。三年離乳。至十五歲在牕下。與同學讀書。偶覽菊華歎曰。此華今歲凋零。來春發生。甞聞。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讀書寧免生死。竟絕學登少峩。參浩翁。久之返里。得大慧錄並獲正法眼藏。如臨舊物。朝暮參禮。如有所失。後遇一僧見訪問曰。如何是佛。師擬對曰。不是。再進曰。不是。師被者一劄塵念如灰。至午值僧磨刀。次急問。如何是佛。僧云。我今日磨剃刀。師於言下有省。次入朱提。參朝陽月明和尚。深蒙敲擊。即以白衣歸。為祖母說法。祖母逝後。服闋二年。方謀出家。先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