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載入。  是書專在流通宗眼。以機緣為重。姓名出處。聊備查考。  諸師之名系於號。號系於寺院庵額。額系於郡邑。以便查考。此傳燈之定式也。如宋之平江。即今之蘇州。宋之臨安。即今之杭州。宋之慶元。即今之寧波。茲錄惟祖庭之名不易。而郡邑隨時以系之。如慶元天童。寧波天童。臨安靈隱。杭州靈隱之類。不可枚舉。  錄中惟稱禪師者為多。其稱國師。和尚。法師。西堂。藏主。庵主。上座。首座。大士。居士。道人之類。皆各承其舊。並無臆見。惟姚少師。係徑山及法嗣。出世普慶。遷天龍。唱道甚久。且其得官後。勵道益堅。仍從嗣法。稱少師斯道衍禪師云。  續燈不列章次者。亟為補之。如徑山範下斷橋倫一支。至二十七世。月溪澄。失載機緣。幾至源流無考之類。  嚴天池水月齋原刻瞿本。每葉用十一行二十一字。海內翻本。無不宗之。惟揚之天寧。杭之靈隱二刻。俱有句讀小圈。讀之甚便。且每葉板心。註每師名號三小字。更便查閱。茲刻遵之。  是錄也。海內名公尊宿共加參訂。其三十四世以前。凡有未經箬庵費隱覺浪白巖遠門所曾輯錄者。一字不敢纂入。其三十五世以下。因諸老未有成書。逐一商酌。凡有未經刊行語錄傳記塔銘。無可憑據者。一字不敢纂入。足稱考核精詳。源流有自。誠禪林之拱璧。法門之至寶也。  是錄起於丁巳春王。成於戊午長夏。鳩工始於嘉興楞嚴寺之藏經坊。終於維揚建隆寺之印經寮。繕稿於張劍園居士之般若閣。


  聶先樂讀識。

虎丘徑山二祖長少倫敘考

  五燈會元。載昭覺勤祖法嗣。徑山杲居首。而虎丘隆次之。蓋會元輯於大川濟公。係妙喜四世孫。推尊其祖。宜乎列徑山於虎丘之前也。但嚴統諸書。亦仍會元之舊文。先徑山而次虎丘。則不得不引虎丘塔碑。及大慧年譜。祥考二祖之年臘。著為說以辯正其倫敘焉。按塔碑隆祖遷化於高宗紹興六年。丙辰五月八日。住世六十年。坐四十五夏。則隆祖之示生。在神宗熙寧十年丁巳也。九歲去家。則元豐八年乙丑也。又六歲受具。則哲宗元祐六年辛未也。又五歲而行脚四方。首參長蘆淨照。次參湛堂。次參死心。最後從圓悟於夾山。當機契悟。參隨二十年。歸和州省親。四眾請開堂於城西開聖寺。以建炎之亂。南渡宣城。郡守李尚書光延居彰教四年。而遷虎丘。又三年而示寂。則住虎丘。當在紹興四年甲寅。住彰教當在建炎四年庚戌。而出世開聖。則在建炎二三年間也。會元諸書。皆載圓悟於建炎初遷金山。二年正月奉詔入對揚州。賜號圓悟禪師。今隆祖語錄第一會住開聖。開堂日拈香酬法乳。稱現住金山佛果圓悟禪師。是則正在佛果住金山入對賜號之時也。其參隨圓悟二十年。則當始於徽宗政和之初年也。會元載圓悟崇寧中。還里省親。開法六祖。更昭覺。政和間。復出峽南遊。張無盡留居碧巖。復徙道林。而隆祖塔碑。謂趨夾山見圓悟。會圓悟移道林。師從焉。他書載僧問圓悟。如何是夾山境。悟答曰。猿抱子歸青嶂裏。鳥銜花落碧巖前。然則夾山者即碧巖也。參考羣籍。定其年甲。則隆祖之常隨圓悟。自政和而宣和。而靖康。而建炎。前後蓋二十年也。此則隆祖之始末。合會元諸書所紀。以證徐林所撰之塔碑。並無纖毫可疑者也。按年譜。大慧生於哲宗元祐四年己巳。則齒少於隆祖一十二年也。出家於徽宗崇寧三年甲申。則後於隆祖之脫白一十九年也。請具足戒於崇寧四年乙酉。則後於隆祖之得戒一十四年也。政和年間依湛堂於寶峰。至宣和七年乙巳。始參圓悟於天寧。則契機圓悟。亦在隆祖之後十餘年也。高宗建炎四年庚戌。始住海昏雲門庵。則正當隆祖住彰教之年。爾時隆祖先已出世於開聖也。此則悉依大慧門人祖詠宗演所修之年譜。其載筆諒無差謬者也。考諸塔碑年譜。以定二祖之倫敘。豈非虎丘為兄。而徑山為弟乎。年譜載大慧於建炎元年丁未。省侍圓悟於金山。偕隆藏主之吳門。少憩寶華。次虎丘。遂館於前資據塔碑。隆祖是時已住開聖。未住虎丘。意者二老。皆以省侍圓悟。相遇於金山。遂同遊吳門。館於虎丘耳。他書又載應庵華祖。先於彰教。親依隆祖。及隆祖遷住虎丘。則華祖為先馳。意者隆祖於建炎中。先已受虎丘之請。至紹興中。始來闡法。故華祖為前驅耳。不然。以著草鞋住院之華祖。豈其居學地時。曾為子夏之先耶。會元載應庵住歸宗日。大慧在梅陽。有僧傳師垂示語句。慧見之極口稱歎。後以偈寄曰。坐斷金輪第一峰。千妖百怪盡潛踪。年來又得真消息。報道楊歧正脈通。其歸重如此。年譜載大慧於紹興二十四年甲戌。以頌代書。答歸宗華侄長老。此之謂也。會元又載應庵於室中。能鍛鍊耆艾。故世稱大慧。與師居處。為二甘露門。又載應庵於虎丘忌日拈香。有二十年來坐曲彔木之句。又載應庵於孝宗隆興改元。六月十三日。奄然而化。年譜載大慧。亦於是年八月十日。示寂於徑山明月堂。則知應庵弘法二十餘年。實與大慧同時行道也。諸書列徑山於虎丘之前。實為傳誤。久欲正其說。以徧告諸方具眼。適樂讀居士。從邗上歸。出其向日圜中所編指月續錄見示。開卷便見虎丘法嗣。列在徑山法嗣之前。觀其伯仲昭然。頓使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