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見。臺山路上驀直婆。明州市裏憨布袋 晚參。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大眾。如何是你形山底寶。一僧云。月色和雲白。松聲帶露寒。師云。我不答對。不吟詩。只要問你形山底寶。僧禮拜。師云。禮拜且置。雲門道。將山門來燈籠上。又作麼生會。僧擬議。師便喝。一僧拜云。深領和尚者一問。便出。師復喚來云。領後如何。僧云。密不通風。師打云。將謂是南番舶主。元來販私鹽漢 小參。秋風清秋月明。梧桐葉已落。丹桂又香生。長空歷歷雁過。高樹啾啾蟬鳴。說甚西來祖意。太煞十分現成。楊美之郭君建。不依本分。錯路修行。來我興善寺裏。朝三暮四。念他白雲。老子底上大人。乃呵呵大笑。歸方丈 晚參。入院以來一月。人事奔忙不徹。日日愁米愁柴。佛法無暇打疊。大眾。一體人情苦苦。煎逼要說。大似欠他錢債。還本還利無歇。興善雖則臂長袖短。今晚不免盡情抖搜了罷。遂提起衣袖。連抖數抖云。大眾多得不如少得。少得不如現得。年窮歲畢以後。再不要上門上戶來索取 晚參。若起紛飛之心。即究紛飛之處。究之無處。則紛飛之念自除。返究究心。則能究之心安在。正恁麼時如何。抱石投江。

  石奇雲禪師法嗣(四人)
  台州淨居湛菴常禪師

  四明鄞邑吳氏子。依金粟悟。得度圓具。隨悟遷天童。因陶瓦乏人。命師執役五載。每求進堂。悟曰。此事不拘內外。貴在篤信。師即矢志不進堂。決於透徹。以作堂外榜樣。一夕閱悟語錄曰。何不向棒頭指處看。忽然知得棒頭落處。悟許之 示眾。一言不相赴。知君太罔措。即此罔措時。便是汝出路。擬向別處討。驢年不得了。年老覺心孤。誰知多落草 康熈甲辰夏。師示微疾。集諸弟子。囑以法門要事。遂怡然而逝。塔於方巖之東隅。

  明州大梅法幢幟禪師

  溫州瑞安林氏子。崇禎戊辰。舉進士。因謁聞谷大師。令看死猫頭話。有省。祝髮參雪竇。舉一宿覺再來話。竇曰。上座還承當得麼。師曰。承當不是好手。竇曰。迴避不得又如何。師默契其旨。住大梅。人稱常師再來 小參。蒼山碧水。古佛家風。枕石鋤雲。道人活計。只今已辭密印。初到蓮峯。金風吼無畏之音。紅樹鋪十分之錦。蘆鴻嚦嚦。箇中消息全彰。籬菊叢叢。徹底風光漏洩。會則頭頭俱玅。物物皆靈。所以道。烟島雲林。咸提妙旨。霜柯月渚。竝可傳心。何必樓閣門開。方參慈氏。福城東際。始見文殊。既然。如是則老僧七尺烏藤。到此全無用處。正恁麼時。且賓主歷然。全放全收一句。又作麼生。驀拈拄杖曰。有時卓向千峯頂。劃斷飛雲不放高。卓一卓。下座。康熈丁未夏。示微疾。應接如故。八月十二。說偈辭眾曰。七十五年閒打閧。總無奇特出常倫。而今撒手懸巖去。一任諸方說幻真。凡有問者。惟書十三。指以示之。至十三目。吉祥而逝。塔於白門吹臺之麓。

  處州椒山律牧制禪師

  紹興謝氏子。年二十。禮崇勝悟空老宿得度。看本來面目話。竟無所入。乃往天童乞戒。時石奇雲為闍黎。一日師問。如何是某甲本來面目。雲便掌。師擬再問。雲以手掩師口。忽大悟。崇禎十七年。雲主雪竇。命師典維那。順治十七年九月。始秉衣拂。出住椒山。次住雪竇 上堂。一九與二九。相逢不出手。楊岐驢子湖狗。踏破虗空顛倒走。只箇渾身沒處藏蹤跡。知他何所有。因甚街頭石敢當。凍得通身白汗流。師晚年退居雲蓋。至壬戌二月十七日中夜。索筆書偈曰。堂堂無去亦無來。體露真風絕點埃。七十一年端的處。漫隨流水入天台。擲筆而逝。塔于雪竇妙高臺側。

  明州雪竇宏遠紹禪師

  族姓王。越之觀海衛世胄也。母一夕夢老人送和尚入室而誕。師總角脫白。參天童悟。看念佛是誰。力究不契。後謁石奇雲於靈鷲。看雲門東海鯉魚話。有疑。一日侍雲次。直旁僧舉問此話。雲便打。僧又問。雲又打。僧再問。雲復打。師見之忽然大悟。乃曰。可惜許三棒也無一點。雲曰。你又作麼生。師拂袖曰。大雨來也。便出。呈頌曰。一棒雷轟雨似傾。翻身倒擲打雲門。如今覿面無回互。東海西江一口吞。雲然之。歷住海岸南廣諸處 上堂。十一月望日。萬里一條鐵。臨濟與德山。是甚乾矢橛。如今藏在乳峯前。為君拔却頂門楔。別別試看。千山凜寒色。師生萬歷丙辰四月三十日。寂於康熈戊辰十一月十九日。壽七十三。臘四十九。塔建東山之陽。

  牧雲門禪師法嗣(十人)
  蘇州西華秀峯岫雲行瑋禪師

  長洲顧氏子。年十二。投虎丘西隱房本如披薙。參牧雲門於古南。命師為第一座。一夕晚參。門曰。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只是下面一字。山僧續不來。請大眾續看。師出眾曰。賊。門可之。乃以衣拂源流授之。出興秀峯。次住虎丘興福 上堂。初夏日長。五更月皎。庭前罌粟花。紅底紅紫底紫。池中新荷葉。大底大小底小。山僧睡在牀上。忽聽得鐘聲雞聲。一齊報曉。穿著長衣起來。看看。祖師西來意。狼藉知多少。便下座 小參。舉不顧即差互擬思量何劫悟。瑋上座。即今舉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