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朝鮮禪教考
 朝鮮 朴永善輯

  

  朝鮮禪教考

    漢陽 朴永善 輯
  佛法。以漢明帝永平八年乙丑之歲。始中國。
  佛祖通載云。明帝永平四年。(辛酉歲)帝夢金人。遣中郎將蔡愔。博士王遵等十八人。西訪其道。至大月氏國。遇摩騰竺法蘭二沙門。得經像歸于洛陽。盖乙丑歲也。
  後三百七年。始因苻秦。流傳于高勾麗(壬申年)。
  金富軾三國史云。高勾麗小獸林王二年。(晉簡文帝咸安二年)秦王苻堅。遣浮屠順道。賷送佛像經文。(夏六月)王遣使迴謝(時。高勾麗都。在平壤東黃城)○後二年。(小獸林四年)僧阿道來。(建元十年)越明年春。始剏肖門寺。以置順道。又創伊弗蘭寺。以置阿道(春二月)○後十八年。至故國壤王末年。(東晉孝武時)又下教崇信佛法○後二年癸巳。廣開土王。(晉孝武大元十八年)創九寺於平壤(秋八月)○案。小獸林王時。燕主慕容暐。降于苻堅。遼東之路。於是得通。此秦僧所以至勾麗也。
  勾麗。祟佛二十餘年。其後絕無聲跡者百餘年。至文咨明王七年。更有創寺之文。
  三國史云。勾麗文咨明王七年丁丑。(南齊廢帝時)創金剛寺(秋七月)○案。平壤九寺之後。一百五年。始創金剛寺。其間建寺。宜不止此。史不盡記也。
  三國史云。勾麗長壽王六十三年。(宋廢帝三年)浮屠道琳。自百濟還(初長壽王。陰謀百濟。求可以間諜者。浮屠道琳。應募而徃。與蓋鹵王圍棊。因勸築城起宮室。使人民究困。於是。道琳還告之。王發兵。圍漢城克之。百濟移都熊津)○案。是年乙卯。上距廣開土王二年癸巳。為八十三年。勾麗佛法未絕。故得有道琳也。
  後五十四年。至陽原王七年。勾麗之僧。歸于新羅。
  三國史云。新羅真興王十二年辛未。(梁簡文帝二年)勾麗惠亮法師。歸于新羅。王以為僧統。始置百座講會。及八關之法 (初。居漆夫。祝髮為僧。西覘勾麗。聞惠亮法師開堂說經。遂詣聽講。與之密約。至是年。居漆夫伐勾麗。取法師同載而歸)。
  後七十四年。至榮留王八年。遣使入唐。學佛老教法。
  三國史云。榮留王八年乙酉。(唐高祖武德八年)遣使入唐。求學佛老教法。帝許之○案。此云求佛法有。求其詳也。非中絕而復求也。
  後十七年。至寶臧王元年。勾麗之僧。東覘新羅。
  三國史云。新羅善德王十一年壬寅。(唐貞觀十六年)勾麗浮屠德昌。覘新羅。
  後八年。勾麗崇信道教。勾麗之僧。南走百濟。
  三國史云。寶藏王九年庚戌(唐高宗永徽元年)夏。盤龍寺普德和尚。以國家奉道。(老子道)不信佛法。南移完山孤大山○案。孤大山者。今之泰仁縣也。(新羅大山縣)金剛山。有普德窟。空庵尚存。欵亦普德和尚之所甞捿隱也○又案。普德之後。十年而百濟亡。又八年而勾麗亡(源流。作普依字智法)。
  後十八年。勾麗以軍事委之奸僧。卒亡其國。
  三國史云。寶臧王二十七年戊辰。(唐高宗總章元年)李勣。圍平壤月餘。泉男建。(蓋。蘇文之子)猶閉門拒守。以軍事委浮屠信誠。信誠與小將烏沙饒苗等。密遣人詣勣。請為內應。後五日。信誠開門。勣縱兵登城皷噪。遂滅勾麗○案。高勾麗者。今之平安道也。凡西土佛寺創修之文。僧人現化之跡。皆當以此而徵信。其有違舛者。不可信也 右高勾麗禪教始末。
  流傳勾麗之後十二年。又因東晉。流傳于百濟。
  三國史云。百濟枕流王元年甲申。(晉孝武大元九年)胡僧摩羅難陀。自晉至。王迎之。至宮內禮敬之。(秋七月)越明年春。創佛寺於漢山。(今廣州)度僧十人(春二月)○三國史職官志云。百濟聖王。初置僧官(梁武帝之時)○案。枕流之時。雖創佛寺。漢山之外。未甞廣建。聖王之時。雖置僧官。(自枕流王元年。下至聖王元年。為百四十年)泗沘之前。未甞大行。至法王之後。百濟始行佛法矣。
  崔致遠。撰曦陽山鳳巖寺知證大師碑銘云。西晉曇始始之貊。(謂春川)如攝騰東入。(謂摩騰)勾麗阿度度于我。(詳見下)如康會南行(康居國人。行化于吳主孫權之國)○案。晉之時。貊人來據春川。自署為樂浪太守。或自稱樂浪王。然。漢魏之時。每自中國。越海遣吏。盖以冽北浿南。本是漢地也。曇始。此時亦越海至樂浪。而佛法則未甞行也。
  枕流之後。二百餘年。絕無聲跡。至法王元年。百濟復行佛法。
  三國史云。百濟法王元年己未(隋文帝開皇十九年)冬。下令禁殺生牧。民家所養鷹鷂放之。漁獵之具焚之(十二月)○越明年春。創王興寺。(春正月)度僧三十人。大旱。王幸漆岳寺祈雨(是年法王薨)○後三十五年(唐貞觀八年)春。王興寺成。(春二月)其寺。臨鷄灘之水。彩飾壯麗。王(即武王)每乘舟。入寺行香○案。法王之時。百濟已都扶餘。即所謂王興寺漆岳寺。亦當求之於扶餘矣○又按。自枕流王元年。至法王元年。為二百十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