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89-中国撰述史传部禅宗-教外别传-明-黎眉-第187页

佛○後住靈曜。上堂。四眾雲臻。教老僧說箇甚麼。便下座○有僧。燒炭積成火龕。曰請師入此修行。曰真玉不隨流水化。琉璃爭奪眾星明。曰莫祇這便是麼。曰且莫認奴作郎。曰畢竟如何。曰梅華臘月開○天成戊子。應閩主之召。延居內堂。敬拜曰。謝師遠降。賜茶次。師提起橐子曰。大王會麼。曰不會。曰人王法王。各自照了。留十日。以疾辭。至十二月二日。沐浴陞堂。告眾而逝。
千歲寶掌和尚
千歲寶掌和尚。中印度人也。周威烈十二年丁卯。降神受質。左手握拳。七歲祝髮乃展。因名寶掌。魏晉間。東遊此土。入蜀禮普賢。留大慈。常不食。日誦般若等經千餘卷。有詠之者曰。勞勞玉齒寒。似迸巖泉急。有時中夜坐。堦前神鬼泣。一日謂眾曰。吾有願。住世千歲。今年六百二十有六。故以千歲稱之。次遊五臺。徙居祝融峯之華嚴。黃梅之雙峯。廬山之東林。尋抵建鄴。會達磨入梁。師就扣其旨。開悟。武帝高其道臘。延入內庭。未幾如吳。有偈曰。梁城遇導師。參禪了心地。飄零二浙遊。更盡佳山水。順流東下。由千頃。至天竺。往鄮峯。登太白。穿鴈蕩。盤礴於翠峯七十二庵。回赤城。憩雲門法華諸暨漁浦赤符大巖等處。返飛來。棲止石竇。有行盡支那四百州。此中徧稱道人遊之句。時貞觀十五年也。後居浦江之寶嚴。與朗禪師友善。每通問遣。白犬馳往。朗亦以青猿為使令。故題朗壁曰。白犬銜書至。青猿洗鉢回。顯慶二年正旦。手塑一像。至九日像成。問其徒慧雲曰。此肖誰。雲曰。與和尚無異。即澡浴易衣趺坐。謂雲曰。吾住世已一千七十二年。今將謝世。聽吾偈曰。本來無生死。今亦示生死。我得去住心。他生復來此。頃時囑曰。吾滅後六十年。有僧來取吾骨勿拒。言訖而逝。入滅五十四年。有刺浮長老。自雲門至塔所。禮曰。冀塔洞開。少選塔戶果啟。其骨連環若黃金。浮即持往秦望山。建窣堵波奉藏。以周威烈丁卯。至唐高宗顯慶丁巳。攷之實一千七十二年。抵此土。歲歷四百餘。
法順大師
法順大師。姓杜氏。世傳文殊化身也。降靈於雍州萬年縣。神迹炳著。不可勝紀。甞作法身頌曰。懷州牛喫禾。益州馬腹脹。天下覔醫人。灸猪左膊上(天奇瑞云。金剛之堅未為堅。如意之貴未為貴。左右觀之。風吹不入。前後觀之。雨洒不着。所以法華云。幽固深遠。無人能到)。
未詳法嗣
  實性大師
實性大師。因同參芙蓉訓禪師至。上堂。以右手拈拄杖。倚放左邊。良久曰。此事若不是芙蓉師兄。也大難委悉。便下座。
茶陵郁山主
茶陵郁山主。不曾行脚。因廬山有化士至。論及宗門中事。教令看僧問法燈。百尺竿頭如何進步。法燈曰噁。凡三年。一日乘驢度橋。一踏橋板而墮。忽然大悟。遂有頌曰。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鏁。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因茲更不遊方。師乃白雲端和尚得度師。端有贊曰。百尺竿頭曾進步。溪橋一踏沒山河。從茲不出茶川上。吟嘯無非囉哩囉。
僧肇法師
僧肇法師。遭秦王難。臨就刑。說偈曰。四大元無主。五陰本來空。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玄沙備云。大小肇法師。臨死猶寱語)。
禪月貫休禪師
禪月貫休禪師。有詩曰。禪客相逢祇彈指。此心能有幾人知。大隨和尚舉問曰。如何是此心。師無對(歸宗柔代云。能有幾人。知)。
先淨照禪師
先淨照禪師。問楞嚴大師。經中道。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若被物轉。即名凡夫。祇如昇元閣。作麼生轉。嚴無對(汾陽昭代云彼此老大)。
公期和尚
公期和尚。因往羅漢。路逢一騎牛公子。師問。羅漢路向甚麼處去。公拍牛曰。道道。師喝曰。這畜生。公曰。羅漢路向甚麼處去。師却拍牛曰。道道。公曰。直饒恁麼。猶少蹄角在。師便打。公拍牛便走。
唐朝因禪師
唐朝因禪師。微時。甞運槌擊土次。見一大塊。戲槌猛擊之應碎。豁然大悟(後有老宿。聞云。盡山河大地。被因禪師一擊百雜碎)。
法海立禪師
處州法海立禪師。因朝廷有旨。革本寺為神霄宮。師陞座謂眾曰。都緣未徹。所以說是說非。葢為不真。便乃分彼分此。我身尚且不有。身外烏足道哉。正眼觀來。一場笑具。今則聖君垂旨。更僧寺作神霄。佛頭上添箇冠兒。算來有何不可。山僧今日。不免橫檐拄杖。高挂鉢囊。向無縫塔中安身立命。於無根樹下嘯月吟風。一任乘雲仙客駕鶴高人。來此呪水書符。叩牙作法。他年成道。白日上昇。堪報不報之恩。以助無為之化。祇恐不是玉。是玉也大奇。然雖如是。且道。山僧轉身一句。作麼生道。還委悉麼。擲下拂子。竟爾趨寂。
樓子和尚
樓子和尚。不知何許人也。遺其名氏。一日偶經遊街市間。於酒樓下。整襪帶次。聞樓上人唱曲云。你既無心我也休。忽然大悟。因號樓子焉。
神照本如法師
神照本如法師。甞以經王。請益四明尊者。尊者震聲曰。汝名本如。師即領悟。作偈曰。處處逢歸路。頭頭達故鄉。本來成現事。何必待思量。
上竺證悟法師
臨安府上竺圓智證悟法師。台州林氏子。依白蓮僊法師。問具變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