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汝不會。為汝錐破卦文。纔生吉凶。盡在汝分上一切自看。僧曰。如何是解卜底人。師曰。汝纔出門時。便不中也 問亡僧遷化。向甚麼處去也。師曰。灊嶽峰高長積翠。舒江明月色光輝。

  ▲徑山道欽禪師

  馬祖令人送書到。書中作一圓相。師發緘。於圓相中著一點。却封回。
  忠國師云。欽師猶被馬師惑 徑山杲云。馬師仲冬嚴寒。欽師孟夏漸熱。雖然寒熱不同。彼此不失時節。忠國師因甚却道。欽師猶被馬師惑。還委悉麼。無風荷葉動。決定有魚行 雪竇云。徑山被惑且置。若將呈似國師。別作個甚麼伎倆。免被惑去。有老宿云。當時坐却便休。亦有道。但與劃破。若與麼。只是不識羞。敢謂天下老師。各具金剛眼睛。廣作神通變化。還免得麼。雪竇見處。也要諸人共知。只這馬師當時畫出。早是自惑了也。
  師在唐代宗宮中。見代宗來起立。宗曰。師何以起。師曰。檀越何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
  妙喜云。不向四威儀中。又如何見國一。
  崔趙公問。弟子出家得否。師曰。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之所能為。崔於是有省。

  ▲天台山雲居智禪師

  甞有華嚴院僧繼宗問。見性成佛其義云何。師曰。清淨之性本來湛然。無有動搖。不屬有無淨穢長短取捨。體自翛然。如是明見。乃名見性。性即佛。佛即性。故曰見性成佛。曰性既清淨不屬有無。因何有見。師曰。見無所見。曰既無所見。何更有見。師曰。見處亦無。曰如是見時。是誰之見。師曰。無有能見者。曰究竟其理如何。師曰。汝知否。妄計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隨見生解。便墮生死。明見之人即不然。終日見未甞見。求名處體相不可得。能所俱絕。名為見性。曰此性徧一切處否。師曰。無處不徧。曰凡夫具否。師曰。上言無處不徧。豈凡夫而不具乎。曰因何諸佛菩薩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獨縈此苦。何曾得徧。師曰。凡夫於清淨性中。計有能所。即墮生死。諸佛大士善知清淨性中。不屬有無。即能所不立。曰若如是說。即有能了不了人。師曰。了尚不可得。豈有能了人乎。曰至理如何。師曰。我以要言之。汝即應念。清淨性中無有凡聖。亦無了不了人。凡之與聖。二俱是名。若隨名生解。即墮生死。若知假名不實。即無有當名者。又曰。此是極究竟處。若云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見有淨穢凡聖。亦是大病。作無凡聖解。又屬撥無因果。見有清淨性可栖止。亦大病。作不栖止解。亦大病。然清淨性中。雖無動搖。且不壞方便應用。及興慈運悲。如是興運之處。即全清淨之性。可謂見性成佛矣。繼宗踊躍禮謝而退。

  ▲鳥窠道林禪師

  見秦望山長松盤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謂之鳥窠禪師。復有鵲巢於其側。自然馴狎。亦目為鵲巢和尚。有侍者會通。一日欲辭去。師問曰汝今何往。對曰。會通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誨。今往諸方。學佛法去。師曰。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師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領悟玄旨。
  大溈秀云。可惜這僧認他口頭聲色。以當平生。不知自己光明盖天盖地。妙喜曰。恁麼批判。也未夢見鳥窠在 泐潭準和尚。因侍者告辭。書偈授之云。鳥窠吹布毛。老婆為侍者。今古道雖同。寶峰不然也。二月三月時。和風滿天下。在處百花開。遠近山如畵。岐路春禽鳴。高巖春水瀉。頭頭三昧門。虗明周大野。好個真消息。書送汝歸舍。衲僧末後句。噓是何言歟 通後居招賢寺。茂齡為六宮使。唐德宗甚眷遇。春時見昭陽宮。華卉敷榮。方翫賞間。忽聞空中有聲曰。虗幻之相。開謝不停。能壞善根。仁者安可嗜之。通遂感動。哀懇德宗求出家。篤留不可。遂賜。歸因韜光法師。而詣林公不納。通乞韜光堅白曰。通七歲蔬食。十一受五戒。今年二十有二。而志不緣世法。竝未甞娶。今特以欲出家而休官。向願甚確。乞師拯度。林公乃與披剃受具。通居常卯齋。晝夜精進。誦大乘經。而習安般三昧。未幾得法。後因武宗廢教。入山深遯。莫知所如。俗姓吳氏。名元卿。杭州人。
  初師自徑山歸。至孤山永福寺。有辟支佛塔。時道俗共為法會。師振錫而入。韜光法師問曰。此之法會。何以作聲。師曰。無聲誰知是會 白居易守杭時。入山謁師。問曰。禪師住處甚危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白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作禮而退。
  耆域者。天竺神僧也。晉惠末至洛陽。神通顯著。有高足僧竺法行。請域說法。域曰。眾集乃可。法行乃集眾。域陞座曰。守口攝身意。慎勿犯諸惡。修行一切善。如是得度世。言已便默。法行復請曰。願上人為授所未聞。如斯偈義。八歲童子亦已諳誦。域笑曰。八歲雖誦。百歲不行。誦之何益。人皆知敬得道者。不知行之自得道。悲夫。吾言雖少。行者益多也。
  長慶四年二月十日。告侍者曰。吾今報盡。言訖坐亡。
  有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