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得法於洞山。師夜則頂戴觀世音菩薩像。而誦其號。必滿十萬乃寢。自是世間經書章句。不學而能。作原教論十萬餘言。以抗宗韓排佛之說。讀者畏服。後居永安蘭若。著禪門定祖圖。傳法正宗記。輔教編。上進。仁宗嘉賞。令編次入藏。賜號明教。熈寧五年六月四日。晨興寫偈曰。後夜月初明。吾今獨自行。不學大梅老。貪聞鼯鼠聲。至中夜而化。闍維不壞者五。頂耳舌童真。及常所持數珠。頂骨出舍利。紅白晶潔。狀如大菽。道俗合諸不壞。葬於故居永安院之左。
  師藤州鐔津李氏子。奉律甚嚴。苦硬清約之風。足以配鍾山僧遠。甞有書與月禪師曰。數年來欲製紙被一飜。以禦苦寒。今幸已成之。想聞之大笑也。東坡曰。吾入吳尚及見嵩。其為人常瞋。盖以瞋為佛事云。

  ▲太守許式

  得法於洞山。一日與泐潭澄上藍溥坐次。潭問。聞郎中道。夜坐連雲石。春栽帶雨松。當時答洞山甚麼話。公曰。今日放衙早。潭曰。聞答泗州大聖揚州出現語。是否。公曰。別點茶來。潭曰。名不虗傳。公曰。和尚早晚回山。潭曰。今日被上藍覷破。藍便喝。潭曰。須你始得。公曰。不奈船何。打破戽斗 公入上藍僧堂。問首座。年多少。曰六十八。公曰。僧臘多少。曰四十七夏。公曰。聖僧得幾夏。曰與虗空齊受戒。公拍板頭曰。下官喫飯。不似首座喫鹽多。

  ▲荊門軍玉泉承皓禪師

  無盡居士張公。奉使京西南路。就謁之。問曰。師得法何人。師曰。復州北塔廣和尚。公曰。與伊相契。可得聞乎。師曰。只為伊不肯與人說破。公善其言 製犢鼻裩。書列代祖師名字。乃曰。惟有文殊普賢。較些子。且書於帶上。故叢林目為皓布裩。元豐間。首眾於襄陽谷隱。有鄉僧亦效之。師見而詬曰。汝具何道理。敢以為戲事耶。嘔血無及耳。僧尋於鹿門。如所言而逝 僧入室次。狗子在室中。師叱一聲。狗子便出去。師曰。狗却會。你却不會 一日眾集。師問曰。作什麼。曰入室。師曰。待我抽解來。及上廁來。見僧不去。以拄杖趕散 一日為張無盡。舉傳大士頌曰。空手把鉏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又舉洞山頌曰。五臺山頂雲蒸飯。佛殿階前狗尿天。剎竿頭上煎鎚子。三個猢猻夜簸錢。此二頌。只頌得法身邊事。不頌得法身向上事。張曰。請和尚頌。師曰。昨夜雨霶烹。打倒蒲萄棚。知事普請。行者人力。拄底拄。撐底撐。撐撐拄拄到天明。依舊可憐生 示寂。門人圍繞。師笑曰。吾年八十一。老死舁屍出。兒郎齊著力。一年三百六十日。言畢而逝。

  ▲明州育王山懷璉大覺禪師

  修撰孫覺莘老。書問宗教。璉答之。其略曰。妙道之意。聖人甞寓之於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壞。禮義亡。然後奇言異術間出而亂俗。迨我釋迦入中土。純以第一義示人而始。末設為慈悲以化眾生。亦所以趨時也。自生民以來。醇樸未散。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及情竇日鑿。則五帝之教。詳而文。夏也。時與世異。情隨日遷。故三王之教。密而嚴。秋也。昔商周之誥誓。後世學者有所難曉。彼當時人民。聽之而不違。則俗與今何如也。及其弊而為秦漢也。則無所不至。而天下有不忍願聞者。於是我佛如來。一推之以性命之理。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天有四時循環。以生成萬物。而聖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猶是而已矣。至其極也。皆不能無弊。弊迹也。道則一耳。要當有聖賢者。世起而救之也。自秦漢至今。千有餘歲。風俗靡靡愈薄。聖人之教裂而鼎立。互相詆訾。不知所從。大道寥寥。莫知返。良可歎也。
  幻寄曰。璉公如相如指璧。叔孫譽秦。惟取濟事。非本然語。
  師持律嚴甚。仁廟甞賜以龍腦鉢盂。師對使者焚之曰。吾法以壞色衣。以瓦鉢食。此鉢非法。仁廟益嘉歎 舜老夫。為郡吏橫民其衣。走依師。師舘之正寢。自處偏室。執弟子禮。甚恭。貴人過師。見咸怪之。師曰。吾少甞問道焉。其可以像服二吾心哉。仁廟知之。賜舜再落髮。居棲賢 師自京師乞還山。時英宗賜手詔。有經過菴院任性住持語。師藏之不以示人。東坡為師撰宸奎閣記。欲一見之。師終不出。示寂後。始得之笥中。示寂之時。年已八十二。無疾而化。

  ▲廬山圓通居訥禪師

  生而英特。讀書過目成誦。初以義學冠兩川。耆年多下之。會有禪者。自南方來。以祖道相策發。因出蜀。放浪荊楚。久之無所得。復西至襄州洞山。留止十年。讀華嚴論。至曰須彌在大海中。高八萬四千由旬。非手足攀攬可及。以明八萬四千塵勞山。住煩惱大海。眾生有能於一切法無思無為。即煩惱自然枯竭。塵勞成一切智之山。煩惱成一切智之海。若更起心思慮。即有攀緣。即塵勞愈高。煩惱愈深。不能以至諸佛智頂也。三復之歎曰。石鞏云。無下手處。而馬祖曰。曠劫無明。今日一切消滅。非虗語也 住圓通時。仁宗聞其名。詔住淨因院。將親召對。師稱目疾不赴。舉大覺璉以自代 臨眾簡嚴。不妄言笑。常習定。初叉手自如。中夜漸升至膺。侍者每視以候雞鳴。其精進如此。熈寧四年三月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