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如言妙挾。則曰正中。如言挾路。則曰通宗。如言挾帶。則曰通塗。蓋本一挾帶。而加妙字耳。然挾帶之語。必有根本。大乘所緣緣義曰。言是帶己相者。帶與己相。各有二義。言帶有二義者。一者挾帶。即能緣心親挾境體而緣。二者變帶。即能緣心變起相分而緣也。曹山見杜順法身頌曰。我意不欲與麼道。乃自作之曰。渠本不是我。我本不是渠。渠無我即死。我無渠即餘。渠如我是佛。我如渠即驢。不食空王俸。何假雁傳書。我說橫身唱。君看背上毛。乍如謠白雪。猶恐是巴歌。予觀曹山之語。皆妙挾也。語不挾帶。則如能緣之心。不挾境體。則是渠無我我無渠。血脉斷緣。世流布想耳。非宗旨也 幻寄曰。觀所緣緣論。能緣心親挾境體而緣。此似帶質也。能緣心變起相分而緣。此有質獨影也。是皆情量。純在偏位臣位。此借之明妙挾耳。宗塗渠我。即偏正也。挾帶即兼也。
  師又曰。末法時代。人多乾慧。若要辨驗真偽。有三種滲漏。一曰見滲漏。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曰情滲漏。滯在向背。見處偏枯。三曰語滲漏。究妙失宗。機昧終始。濁智流轉。於此三種。子宜知之。
  覺範云。大般若經曰。應觀欲界色界無色界空。善現。是菩薩作此觀時。不令心亂。若心不亂。則不見法。若不見法。則不作證。又曰。若金翅鳥飛騰虗空。自在翱翔。久不墮落。雖依於空戲。而不據空。亦不為空之所拘礙。昔洞山大師。立五位偏正。以標準大法。約三種滲漏。以辨衲子。非意斷苟為。皆本佛之遺意。今叢林聞滲漏之語。往往鼻笑。雖洞山復出。安能為哉。
  又綱要偈三首。一敲唱俱行偈曰。金針雙鎖備。叶路隱全該。寶印當風妙。重重錦縫開。二金鎖玄路偈曰。交互明中暗。功齊轉覺難。力窮忘進退。金鎖網鞔鞔。三不墮凡聖(亦名理事不涉)偈曰。事理俱不涉。回照絕幽微。背風無巧拙。電火爍難追 又偈曰。道無心合人。人無心合道。欲識個中意。一老一不老。
  後僧問曹山。如何是一老。山云。不扶持。云如何是一不老。山云。枯木。僧又舉似逍遙忠。忠云。三從六義。
  師不安。令沙彌傳語雲居。乃囑曰。他或問和尚安樂否。但道雲巖路相次絕也。汝下此語。須遠立。恐他打汝。沙彌領旨去傳語。聲未絕。早被雲居打一棒 將圓寂。謂眾曰。吾有閑名在世。誰人為吾除得。眾皆無對。時沙彌出曰。請和尚法號。師曰。吾閑名已謝。僧問。和尚違和。還有不病者也無。師曰有。曰不病者還看和尚否。師曰。老僧看他有分。曰未審和尚如何看他。師曰。老僧看時不見有病。師乃問僧。離此殼漏子。向甚麼處與吾相見。僧無對。師示頌曰。學者恒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欲得忘形泯蹤跡。努力慇懃空裏步。乃命剃髮澡身披衣。聲鐘辭眾。儼然坐化。時大眾號慟。移晷不止。師忽開目謂眾曰。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惜死。哀悲何益。復令主事辦愚癡齋。眾猶戀慕不已。延七日食具方備。師亦隨眾齋畢。乃曰。僧家無事。大率臨行之際。勿須喧動。遂歸丈室。端坐長往。當咸通十年三月。壽六十三。臘四十二。諡悟本禪師。

  指月錄卷之十六
  指月錄卷之十七
  六祖下第六世
  ▲睦州刺史陳操尚書

  問僧。有個事。與上座商量得麼。曰合取狗口。公自摑口曰。某甲罪過。曰知過必改。公曰。恁麼則乞上座口喫飯得麼 齋次。拈起胡餅問僧。江西湖南還有這個麼。曰尚書適來喫個甚麼。公曰。敲鐘謝響 又與僚屬登樓次。見數僧行來。有一官人曰。來者總是行脚僧。公曰不是。曰焉知不是。公曰。待來勘過。須臾僧至樓前。公驀喚上座。僧皆舉首。公謂諸官曰。不信道 看資福。福見來。便畫一圓相。公曰。弟子恁麼來皁已是不著便。何況師更畫一圓相。福便掩却方丈門。
  雪竇云。陳操只具一隻眼。復頌云。團團珠遶玉珊珊。馬載驢馱上鐵船。分付海山無事客。釣鰲時下一圈圞。復云。天下衲僧跳不出。

  ▲袁州仰山南塔光涌禪師

  豫章豐城章氏子。母乳之夕。神光照庭。廐馬皆驚。因以光涌名之。少甚俊敏。依仰山剃度。北游謁臨濟。復歸侍山。山曰。汝來作甚麼。師曰。禮覲和尚。山曰。還見和尚麼。師曰見。山曰。和尚何似驢。師曰。某甲見和尚。亦不似佛。山曰。若不似佛。似個甚麼。師曰。若有所似。與驢何別。山大驚曰。凡聖兩忘。情盡體露。吾以此驗人二十年。無決了者。子保任之。山每指謂人曰。此子肉身佛也。

  ▲杭州無著文喜禪師

  嘉禾語溪人。姓朱氏。七歲出家。常習律聽教。後謁大慈山性空禪師。空曰。子何不徧參乎。師直往五臺山華嚴寺。至金剛窟禮謁。遇一老翁牽牛而行。邀師入寺。翁呼均提。有童子應聲出迎。翁縱牛。引師陞堂。堂宇皆耀金色。翁踞牀。指繡墩命坐。翁曰。近自何來。師曰南方。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師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翁曰。多少眾。師曰。或三百或五百。師却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翁曰。龍蛇混雜。凡聖同居。師曰。多少眾。翁曰。前三三後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