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徧歷名山。得法於北宗秀。至壽州三峯。結茅而居。常有野人。服色素樸。言談詭異。化見種種神奇。如此涉十年。覩之者皆不能測。後寂無影響。樹告眾曰。野人作多般伎倆。眩惑於人。只消老僧不見不聞。伊伎倆有窮。吾不見不聞無盡。壽九十二告寂。
  丙午二年。
  禪師義玄再參付法。
  玄半夏上黃檗山。見祖看經。乃曰。我將謂是個人。元來是唵黑豆老和尚。住數日辭去。祖曰。汝破夏來。何不終夏去。玄曰。某暫來禮拜和尚。祖便打趂。令去。玄行數里。忽疑此事。劫回終夏。後又韜去。祖曰。甚處去。曰不是河南。便歸河北。祖便打。玄約住。與一掌。祖大笑。乃喚侍者。將百丈先師禪板几案來。玄曰。侍者將火來。祖曰。不然。子但將去。已後坐斷天下人舌頭去在。
  安隱忍曰。濟悟後。棒喝交馳。機鋒頴脫。諸方老宿。業已稱之。又云中路忽疑此事。葢濟上綱宗。所由設也。寶覺曰。但有纖疑在。便不得天迴地轉。然豈欲天迴地轉。以誇耀其能。葢以毫末不通。即是遮障。障者。無明也。非黃檗盡其機用。與之連根截斷。古今到此者幾人。是故臨濟初住鎮州。便立種種宗旨。以鍛學者之病。曾為浪子偏憐客。其悲願可想見也。
  禪師馬祖支下常州芙蓉山大寶太毓寂。
  毓金陵范氏子。禮牛頭忠出家。內外精融。深詣虗襟。眾無能測。受印於大寂之室。元和十三年。止於毗陵義興芙蓉山。道俗歸化。相國崔羣。出鎮宣城。以寶歷元年。延居禪定寺。明年告歸齊雲山。九月朔儼然示滅。壽八十。臘五十八。相國韋處厚奏諡大寶禪師。楞伽之塔。
  文宗(名涵在位十四年)。
  文宗丁未太和元年。
  禪師馬祖支下南嶽西園曇藏寂。
  藏嗣江西。貞元二年。深入衡嶽。後結茅西園。嘗東厨有一大蟒長數丈。張口呀氣。毒燄熾然。侍者請避之。藏曰。死可逃乎。彼以毒來。我以慈受。毒無實性。激發則強。慈苟無緣。冤親一揆。言訖。其蟒按首徐行。倐然不見。
  戊申二年。
  己酉三年。
  庚戌四年。
  辛亥五年。
  禪師馬祖支下天目山千頃院明覺寂。
  覺河內猷氏子。風流蘊藉。力學性成。入大寂之室。徧歷衡嶽天台。於徑山負薪數夏。面皯手胝。不以為勞。結茅西湖之畔。范陽盧中丞嚮風。躬請住大雲寺。元和十五年。隱天目山。是山特秀。基跨四郡。有上下龍潭。深不可測。覺棲遁未久。有白鹿。毛質詭異。俯首來歸。土人謂為山神。共營禪宇。嘗大旱。野火蔓延。將及林際。僧惶懅。覺曰。倘與此山有緣。火當速滅。少選。雷雨驟作。火遂熄焉。遠近驚歎。
  壬子六年。
  癸丑七年。
  甲寅八年。
  青原下第三世澧州藥山祖示寂。
  祖久不陞座。一日院主白云。大眾久思和尚示誨。曰。打鐘著。時大眾纔集。祖便下座歸方丈。院主隨後問云。和尚許為大眾說法。為甚麼一言不措。祖曰。經有經師。律有律師。爭怪得老僧。十月六日臨示寂。連聲呼曰。法堂倒。法堂倒。眾皆持柱撑之。祖揮手曰。不會我意。乃告寂。塔於院東隅。
  祥符蔭曰。藥山祖於大寂言下。悟得在石頭處如蚊子上鐵牛底道理。一物不為。石上栽花。有一句子。待特牛生兒即向汝道。非情識到。甯容思慮。潛行密用。如愚若魯。此寶鏡三昧之所由立也。故曰力在逢緣不借中。
  禪師馬祖支下尊宿池州南泉普願寂。
  大夫陸亘。與太守護軍等。皆北面尊禮。壽八十七。臘五十八。冬十二月二十五日示疾之時。有白虹貫於禪室。西峯巨石崩。聞數十里。當晝有乳鹿繞禪座而號。眾咸異之。告門人曰。星翳燈幻亦久矣。勿謂吾有去來也。言訖而逝。墨巾泣血赴喪。會葬者相滿道塗。哀號之聲。震於崖谷。門弟子契元文暢等。凡九百人。膳部員夜郎史館修撰劉軻。撰次道行。
  祥符蔭曰。當馬駒蹴踏之時。王老師高風大化。振拔汪洋。如大海迴瀾中。天柱蒼寒。屹然攀仰莫及。其垂尊宿之範。於今古者乎。

  青原第四世祖

  諱曇晟。鍾陵建昌王氏子。生有自然胎服右袒。少出家。參百丈二十年。後嗣藥山。住潭州雲巖。
  乙卯九年。
  青原下第四世雲巖祖嗣藥山宗統(七年)。
  禪師藥山支下潭州道吾山修一大師宗智寂。
  智豫章海昏張氏子。密契心印於藥山。居長沙道吾。海眾歸附。年六十七。九月十一日示疾而逝。塔於石霜。勅諡修一大師。寶相之塔。南嶽高行僧玄泰撰碑頌。
  丙辰開成元年。
  相宗法師大安國寺大達端甫寂。
  甫天水趙氏子。母夢梵僧出囊中舍利使吞之而娠。傳唯識於安國素法師。德宗徵見。大悅。賜紫。詔侍皇太子於東朝。順宗親之如昆弟。恩禮特隆。憲宗待之若賓。數幸其寺。常承注問。皆契真乘。由是天子益知佛為大聖人。其教有大不思議事。詔率四眾迎請佛骨於內供養。掌內殿法儀。講涅槃唯識以開誘道俗者。凡一百六十座。壽六十七。西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