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儲嗣。
  戊申七年。
  多羅惠王悟道受法王三歲愛持棕拂。自幼禮誦法華。受愍忠寺普潤老宿菩薩大戒。法名靜慈。康熙七年。年甫十八。詣西山。參天峯清禪師於青塔。清問如何是殿下佛性義。王云。徧體多是。又問如何是西來大意。王云。心之所發。師連問如何是大佛頂。王云所譚是實。又問十二面觀音。那一面是正觀音。王云。行住坐臥。又問千百億化身。那一身是真佛。王忽然起身端拱而立。又問五千四十八卷經論。那一卷是真經。王云。無思無慮。又云。普天之下。那一員是真僧。王云。心佛無二。王以偈呈清曰。數日前頭非我見。我今觀我遮那身。見聞即我生之性。我見精微義入神。空性圓明無滅故。我心六照性空真。空空佛性真為妙。妙處總然分主賓。一日參清。清問秋蟬夢破三更月。古寺敲殘午夜鐘。試問見色聞聲。畢竟是誰。王舉起手云。合掌當胸。清云。秋風開玉殿。夜雨滴金臺。只如玉樓人醉杏花天。且道得何三昧。方得斯人惺惺不睡。王正目而視。清云。揚眉瞬目。宏彰大法。王作禮。清云。人王法王。今日同條。中元日。清問杲日當空。無所不照。為甚麼不照覆盆之下。王云。逢人且說三分話。未肯全拋一片心。清深異王之機鋒卓越。乃復徵云。如何是臨濟宗旨。王以牙箸一卓。復打圓相。清云。王年十八悟道。即與優波毱多同也。堪繼祖燈。乃付以源流衣拂。祥符蔭曰。 興朝潢屬。皆尊向佛乘。俱乘大願力而來者。若 多羅惠王之蚤登戒品。年十八悟證本有。而機契無礙。則尤超邁僅見。真示見人王身而說法者矣。故書以為吾道慶。并以風世焉。
  碩揆志和尚補住徑山志鹽城孫氏子。參靈隱首眾。嗣法住上方禪智寺。毅然自任。刈茅闢土。欲圖恢復徑山虗席。僉謂非志不可。乃遷住。
  己酉八年。
  春愚山藏和尚住海甯安國寺嗣孤雲鑑。
  冬十二月蘇州鄧尉宏璧剖右和尚寂除夕前二日。將入滅。告眾曰。老僧自受先師之命。住院三十五年。只是稱性而說。如今年老。不能領眾。且放身那畔。佛法自有人說。遂辭別道舊。裱散衣鉢。巡視眾寮。苦切示誨。至深夜歸寢室。斂僧伽黎。行數步而逝。門人華頂震受遺命編次語錄十二卷行世。
  庚戌九年。
  秋七月二十日南屏正嵒豁堂和尚寂。嵒歸山後。將泛三泖。尋船子姓空遺迹。而淨慈嗣法衡以疾往。眾乃迎嵒還南屏。不入方丈。但下榻香世界。曰吾不久即辭世矣。何復以南屏荷我肩耶。取歷日選吉。沐浴端坐書偈擲筆而逝。相國馮溥銘塔。宗伯龔鼎孳撰道行碑。曰師道風峻上。慧藻泉流。六坐道場滌凡滋聖。理徹詞腴。染翰會心。無不臻妙。益都閣學馮公與師最契。欲延之都下。師舉政黃牛偈句以謝。昔張文定言。黃梅曹溪以下諸尊宿。皆顏閔一流人。特儒門淡薄。收拾不住。余於豁公亦云。
  晝林運和尚住夫山祥符運山陰祁中丞之子。幼隨其叔密菴老人季超居士學道有得。從儲和尚脫白。儲令承嗣密菴。菴嗣愚菴盂。
  辛亥十年。
  秋資福靈機觀和尚住福嚴。
  徑山碩揆志和尚遷三峰三峯僧鑒青和尚建法堂成退院。啟迎儲和尚。儲以志事出無端。不當久留徑山。居恒謂其剛毅有斷。主法有條。適黃山檗菴和尚書來有合儲心。遂請志。志住三峯。禪學赴之。聲鵲起。
  山學慧和尚住粵西南院嗣德山賦。
  僧鑒青和尚補住支硎華山檗菴志和尚應請住黃山。儲和尚以青退三峯。命補住。青以舊時聽講之席。林巒泉壑。有當於心。欣然從之。
  冬十一月望日嘉興古南通門牧雲和尚寂門晚退隱京口之鶴林。不陞座上堂。往來無定迹。示誡法嗣條約十章。其首章以饑荒洊臻。人情蕭索。稱和尚者。盈街塞路。苟求餬口。人皆生厭。所施何來此亦甚不知時節者。凡我會下人。甯去徒眾。煨鐺過日等語。切中時病。預定逝期。怡然坐脫於吳門之觀瀆恤廬。塔全身於京口黃鶴山。未幾而塔示斜側。啟壙茶毗。獲五色舍利無算。有七會語錄嬾齋別集行世。祥符蔭曰。宗師設化。因時而已。出處權宜。無有定法。當天童三峯振與之後。諸方教化盛行。未免有末流之弊。鶴林門和尚。身矯其偏。以挽滔滔之變態。可謂救時之尊宿也。
  壬子十一年。
  遠菴僼和尚住甯波瑞巖山開善寺。
  秋九月二十七日蘇州靈巖宏儲退翁和尚寂儲退老堯封。辛亥。方伯慕天顏請回靈巖問道。舊學雲臻。不倦參請。七月。粵西郡主專使來迎。不欲往。遂示疾。自製塔銘。自說封骨藏偈。書遺囑切誡門人。九月二十七日。顧大眾曰。老僧行道不力。有愧三峯先師。遂索浴更衣。跏趺而逝。闍維放異光明。頂齒不壞。舍利無算。塔於堯封山巔曰。大光明幢。諸會語錄百餘卷行世。嗣法寶雲南潛述行錄曰。臨濟氏沒七百年。綱宗墜而不舉。雖白日在天。沈雲晦冥。隆萬之後。天童悟和尚。藏大機於一棒。三峯藏和尚。顯大用於三玄。從奇入正。道合如離。一時見聞之者。無不人人目眩股栗。而不知所措足。吾先師靈巖儲和尚。起而躬集大成。大機大用。如日月雷霆之在天下。奔走方內外之豪傑。江出寥廓。禮樂森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