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陳氏子。參竺元道豁悟。拈香嗣之。初住象山靈巖。遷黃巖瑞巖。一日謝事。入松巖萬山之巔。人跡罕至。嶄然獨處。眾泣哀請。堅拒不出。是年夏。日本國遣使入貢。嚮慍道風。奏請往化其國。以水晶數珠峨山石硯為贄。上召至闕。慍以老病辭。上憫而不遣。留處天界。全室泐延致丈室。時宋景濂方在翰林。詣慍劇談道妙。是年冬。奉詔東還。住鄞之翠山。四方叩謁者無虗日。金齒大理僧至京。特入翠山。五十餘人拜牀下。各求偈語而去。
  智者寺普仁移淨慈。
  乙卯八年。
  禪師智及賜還穹窿海雲 發明(興朝崇法。不應召無以見國王之信向。不引退無以明山林之素志。及與噩皆以病不及召對。得賜還山。其于出處之道。兩全之矣)。
  禪師龍翔下竹菴懷渭寂。
  渭南昌魏氏子。嗣廣智訴。訴住龍翔。渭居座下。得從名縉紳張起巖張翥危素輩遊。歷主兩浙名剎。洪武初。一奉詔至鍾山。退居錢塘之梁渚。是年寂。
  丙辰九年。
  萬峯道場成。
  萬峯山水相拱。祖創建道場。三十餘年。道風遍布。龍象駢集座下。
  禪師聖壽支下金華花山明叟昌寂。
  昌本郡浦江人。縛茅於里之華山。往謁千巖祖。示以入道旨要旋歸。晝夜孳孳不怠。十月三日。忽辭眾說偈曰。生本無生。滅亦無滅撒手便行。虗空片月。語畢端坐而逝。
  丁巳十年。
  祖付寶藏持法。
  持參祖於萬峯悟旨。付法偈曰。大愚肋下痛還拳。三要三玄絕正徧。臨濟窟中獅子子。燈燈續燄古今傳。
  宗泐奉詔同法師如玘箋釋心經金剛楞伽三經御製序文頒行天下。
  戊午十一年。
  禪師宗泐奉詔往西域求法。
  朝廷以佛經有遺佚。詔天界寺宗泐禪師。領徒三十餘人。往西域求之。
  禪師徑山下愚菴以中智及寂。
  己未十二年。
  台宗法師上竺東溟慧日寂。
  日住天竺。前後二十五年。洪武改元。詔見。日年最高。白眉朱顏。其班前列。上親問以升濟沉溟之道。日備述其故。上悅。顧眾謂曰。邇來學佛者。惟飽食優游。沉貍歲月而已。如金剛楞伽諸經。皆攝心之要典。何不研窮其儀。苟有不通。質諸白眉法師可也。數召見。字而不名。及建鍾山法會。請日說毗尼淨戒。辭歸上竺。日修西方安養之學。秋七月朔日。夢青蓮華生方池中。華色敷腴。清芬襲人。既寤。召弟子曰。此生淨土之祥也。吾去人間世。殆不遠乎。至四日。趺坐書頌。合爪而寂。藏全身於山之西峰。日軀斡修偉。眉長一寸餘。其白勝雪。目睛閃閃射人。道德餘光所照。不問髦倪。見日經行。輒曰我白眉和尚來也。爭持香華以為供養。居嘗顏面嚴冷。片言不妄發。雖對王公大臣。未甞出一軟媚語。至於誘掖後進。色溫如春陽。
  彞簡住大天界。
  庚申十三年。
  辛酉十四年。
  臨濟第二十一世慈光寂照圓明利濟萬峰祖示寂。
  祖隨機開導。不假雕琢而道風遍布。嗣法門人。有寶藏持雪山熈。仰山學。日照慧。寶峯真。虎邱圓。海舟慈。天界華。及果林首座等。十餘人。皆以偈印之。正月上元日。告眾曰。老僧時節至矣。至二十九日乙卯午時。囑門人曰。如今已得者。須向山間林下钁頭邊。接引一個半個。闡揚吾道。報佛恩德。不可攀高接貴。輕慢下流。逐利追名。迷真惑道。末法將沉。汝等切須仔細。乃結跏趺坐說偈曰。七十九年。一味杜田。懸崖撒手。杲日當天。語畢而逝。春秋七十九。僧臘六十。停龕十三日。肢體溫如。形容儼若。塔全身於寺西涅槃山。額曰永光。苕溪花城隱士沈貫撰銘。
  唵囕香雲外錄明僧傳。首萬峰祖曰。臨濟正宗二十傳。至伏龍千巖長。名傾華域。而邊方諸國。莫不蹙還。咨禮塵下。衲徒恒數千指。惟萬峯禪師一人最稱首。貫巖謂其純粹質樸。有古人氣象云。又曰。我明二百六十年間。禪源一脉。繩繩相武。有足嘉者。然根流既博。輯併誠艱。自宋景濂護法錄外。煥乎耳目者。必為立傳。後有傳燈。不無小補。如萬峰禪師龍蛇之生大澤。麟鳳之見明時。因列藉首。不獨以年壽稱也。

  臨濟第二十二世祖

  諱普持。字寶藏。嗣法萬峯。繼席為第二代。
  壬戌十五年。
  臨濟第二十二世聖恩祖嗣宗統 發明(燈錄皆稱寶藏。寶藏乃祖號聖恩寺賜額于正統八年。今以別前萬峯。故稱聖恩。洞宗松庭無方諸祖。皆以號行者。文獻之闕也)。
  祖繼住萬峯。
  禪師宗泐還自西域。
  三月泐自西域還。求得莊嚴寶王文殊等經。授右街善世。尋以事譴。往鳳陽槎峯建寺。
  詔道衍等十人同十王之國 發明(衍等以世外而預人國家事。故削書禪師)。
  禪師徑山下蘇州萬壽行中至仁寂。
  仁番陽吳氏子。嗣元叟端。蒲圻魏觀為蘇守。見萬壽廢址。戚然有意興復。聞仁寓虎邱。致書幣。凡三往返而後應。是年三月望。示疾。十九日同參如愚仲訊侯曰。師行矣。盍賜一言為末後訓乎。仁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