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六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七
  臨濟第十九世祖

  諱明本。嗣高峯。
  成宗丙申元貞五年。
  臨濟第十九世中峯祖嗣宗統(二十八年)。
  學者輻湊歸之。如水就下。而祖深自韜晦。一時宰相公卿。上及天子。每虗徑山靈隱諸大剎齎幣迎祖。卒不可致。示眾曰。今之參禪不靈驗者。第一無古人真實志氣。第二不把生死無常當做一件大事第三[拚-ㄙ+ㄊ]捨積劫以來積習不下。又不具久遠不退轉身心。畢竟病在於何。其實不識生死根本故也。夫根本者。性真圓明。本無生滅去來之相。良由不覺。瞥起妄心。迷失本源。虗受輪轉。以故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當知山河大地。明暗色空。五陰四大。動不動法。皆是生死根本。若不曾向真實法中。脫然超悟。更於悟外。別立生涯。不存窠臼。豈堪向生死岸畔劄脚。或纖毫不盡。未免復為勝妙境緣惑。在那邊起諸異想。雖曰曉了。其實未然。惟痛以生死大事為己重任者。死盡偷心。方堪湊泊。直下儻存毫髮許善惡取捨。愛憎斷續之見。則枝葉生矣。可不慎乎。
  禪師晦機元熙出世百丈。
  熈豫章唐氏。世業儒。兄元齡登進士第。熈年十九。志不可奪。從西山明祝髮。將遊方。其母憐之。具白金為裝。熈謂財足喪志。善辭謝母。不持一錢以行。至吳。名宿皆欲出己座下。不顧也。聞物初觀闡化玉几。往謁之。觀與語。大驚異之。朝夕諮叩。盡發具秘。遂嗣法。至元中。有旨取育王舍利塔進人供養。使者詣熙求記述舍利始末。因招與俱。熙辭曰。我有老母。兵後存亡不可知。遂歸江西。則元齡先以臨江通判從文丞相起兵死。獨母在堂。熙奉之以孝聞。隱居里之灊山。元貞二年出世應百丈之請。居十二載而法席振興。
  丁酉大德元年。
  戊戌二年。
  己亥三年。
  祖居吳閶棲雲菴。
  祖晦迹三吳廬阜。是冬憩吳閶西麓。見松檜蔚然成林。問名於居人。則曰。此鴈蕩也。祖喜曰。永嘉有鴈蕩山。乃應真諾矩羅示見之所。名與之同。其般若之當興耶。遂縛草菴三間以居。扁曰棲雲。問道者聯翩而至。
  庚子四年。
  祖結草菴平江名曰幻住。
  祖曰。大覺世尊棄王位。臥深雪。夜覩明星。與無邊有情。同時涉入如幻三昧。嗟乎。眾生迨今沉酣情妄而不自知。我曹出家。雖依此如幻三昧而住。亦有未悟者。於是所至結菴。一名幻住。
  雲南玄鑑來參。
  鑑素聞教觀。每曰。吾聞大唐有禪宗。使審是耶。吾將從其學。未當。將易其宗旨。俾趨教觀。繇是與其徒來謁祖。言下忽大悟。後方圖歸倡道。而歿於中吳。鑑之徒畫祖像歸。四眾迎像入城。異光從像燭天。萬目仰觀。翹勤傾信。自是興立禪宗。奉祖為第一祖。
  禪師行端出世湖州資福旋主天竺。
  端嗣藏叟珍。住資福。學徒奔湊。名聞京國。特旨賜慧文正辯禪師。中書平章事張閭公任行宣政使。首學端主中天竺。開堂之日。公率僚屬親臨座下。
  辛丑五年。
  壬寅六年。
  元長禮祖求示法要。
  長字無明。一號千巖。蕭山董氏子。七歲。諸書經目輒成誦。出入蹈矩循矱。有若成人。其父喜曰。是子當以文行亢吾宗乎。年十七。從諸父曇芳遊。涉獵九流百氏之言。已而曰。此非出世法也。薙髮受具。走武林習律。會行丞相府飯僧。長隨眾入。時祖亦在座。遙見謂曰。汝日用何如。曰惟念佛耳。曰佛今何在。長方擬對。祖厲聲叱之。長遂胡跪作禮。求示法要。祖授以狗子無佛性話。
  相宗法師五臺山祐國寺真覺文才寂。
  才少孤盡孝。慧悟生知。於書無不精究。尤邃理學。善吟詠。平居敦樸。若無所知。或對客討論。如河漢莫窺其涯涘。徧遊講席。得賢首之學。甞曰。學貴宗通。言必會意。以意逆志。則得之矣。語言文字。糟粕耳。豈能開人之慧目乎。初隱成紀。築室樹松。號松堂。將終焉。世祖降旨主洛陽白馬寺。成宗建祐國寺。詔為開山第一世。鑄金印署真覺國師。帝師親賷旨起之。辭不受。不得已而行。大弘清涼之道。至老無怠。九月朔說法辭眾端坐而寂闍維舍利數百粒。塔於東臺之麓。
  癸卯七年。
  時蔚生(是為萬峰)。
  八月二十九日生於樂清金氏。
  甲辰八年。
  乙巳九年。
  悅堂誾遷靈隱。
  丙午十年。
  丁未十一年。
  武宗。
  武宗戊申至大元年。
  百丈熙遷淨慈。
  入寺之日。行中書省行宣政院官屬。俯伏迎請發揚宗旨。四方英衲一時輻湊。
  己酉二年。
  庚戌三年。
  辛亥四年。
  革罷僧道衙門。
  祥符蔭曰。沙門封官爵。自秦魏始。梁唐繼之。宋世不廢。然但加銜食祿。未錫印信。設衙門也。至元世祖。設立宣政院僧錄綱正。錫以印信。行移各路。主掌教門。雖屬崇敬護持之意。然而冒濫之流。奔競倥傯。汙羞不避。忘出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