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令裕出家。曰汝能誦得法華經。則一生事畢。裕曰。佛法止此乎。莫更有向上消息否。老僧異之。遂偕謁休林古佛於仙巖。曰此子龍象種也。得奉巾瓶。他日必成大器。林欣納之。乃為祝髮受具。遂與雙溪廣同參者七年。次參萬松祖。祖一見便許入室。問子從何得箇消息。便恁麼來。裕曰。老老大大。向學人納敗闕作麼。祖曰。老僧過在何處。裕曰。學人且禮拜。暫為和尚葢覆却。祖大喜。遂為印可。
  癸未十六年。
  高峯薰遷楓橋旋補鍾山。
  薰遷楓橋寒山寺。眾繩繩然。鍾山虗席。廟堂精選擇。旋以熏補處。
  甲申十七年。
  理宗。
  理宗乙酉寶慶元年。
  祖被詔住徑山祖智分座了慧為第二座。
  祖住徑山。慧侍行。將授藏主。而有以力遷是職者。適訥侍者寂。命藏主起龕。怯眾一辭不吐。祖即令維那請慧侍者代之。慧至龕前。連喚訥侍者者三。乃曰。三喚不應。果然是訥。頂門放出遼天鶻。祖因黜前藏主而以慧代其職。未幾居第二座。聲動叢林。慧先依妙峯善於靈隱。兩廡壁面繪五十三參相。令禪衲各呈偈。慧亦有。而忌之者不以登卷。善閱卷。問曰。慧侍者何無。曰有。不足登卷。善曰。試舉看。偈曰。幸是十方無壁落。誰將五彩繪虗空。善財眼裏生花翳。去却一重添一重。善親為書之卷首。自此聲名爛熳。後慧住天童。創幻智庵別祠。奉妙峯。用報知己 發明(書之。以為叢林忌才軋眾者戒勸)。
  丙戌二年。
  祖應詔慈明殿陞座。
  十月祖應詔入內。上御修政殿引見。祖奏對詳明。上為之動色。賜金襴僧伽黎。仍宣詣慈明殿陞座。上垂簾而聽。乃賜佛鑑禪師號。是年徑山燬。祖逆知其數。略不動容經意。
  鍾山薰遷淨慈。
  丁亥三年。
  禪師祖欽來參居侍司。
  欽婺州人。初參天目禮。令看臨濟三頓痛棒話。一日纔上蒲團。忽覺有省。後參祖於徑山。因鑄鐘令著語。欽呈偈曰。通身只是一張口。百煉爐中輥出來。斷送夕陽歸去後。又催明月上樓臺。祖即俾居侍司。
  戊子紹定元年。
  己丑二年(元太宗文皇帝即位)。
  徑山寺成 發明(寺之成燬不書。此書。嘉道業無營也)。
  祥符蔭曰。禪林建立。無非佛事。自然成就。則為道力所感。若用意經營。只成福業。於道無預也。徑山燬而祖略不動意。寺以成就。閱六年又燬。而祖不驚不變。多助如雲。復以崇成。謂非道感而能然乎。
  禪師妙倫參祖得悟。
  倫號斷橋。黃巖徐氏子。徧叩諸方。而未透徹。參祖。祖以狗子因何有業識令下語。凡三十轉皆不契。一日叩曰。可無方便乎。祖乃舉真淨頌示之。倫悚然。良久。忽聞板聲大悟。後住淨慈。上堂曰。荊山有玉。獲得者不在荊山。赤水有珠。拾得者不在赤水。衲僧有無位真人。證得者出入不在面門。橫按拄杖曰。會麼幽州江口石人蹲。
  庚寅三年。
  萬松祖復主中都萬壽至溫為侍者。
  祖應元太宗詔。復主萬壽。大振洞上宗風。上堂說偈曰。蓮宮特作梵宮修。聖境還須聖駕遊。雨過水澄禽汎子。霞明山靜錦蒙頭。成湯也展恢天網。呂望稀垂釣月鈎。試問風光甚時節。黃金世界桂花秋。溫字其玉。號全一。邢州郝氏子。幼聰敏異常兒。六歲祝髮。年十五參祖。博記多聞。論辯無礙。祖命為侍者。凡祖偈頌法語。一聞輒了。遂得法焉。常以侍者代應對。機鋒不可犯。太保劉秉忠長溫一歲。少時相得歡甚。忠厭世故。思學道。溫勸之為僧。後忠為元世祖知遇。薦溫可大用。得召見。與語大悅。將授以官。弗受。曰天下佛法流通。臣僧之願。富貴非所望也。憲宗命印簡主釋教。詔天下作資戒會。溫持旨宣布中外。而輔成之。
  辛卯四年。
  壬辰五年。
  萬壽祖退居從容庵禪師福裕補住萬壽。
  時元太宗破汴。祖剎荒亂。祖退居從容庵。朝命以裕補之。
  癸巳六年。
  甲午端平元年。
  乙未二年。
  徑山復燬。
  祖不驚不變。而多助雲至。
  禪師育王下廬山妙峯之善寂。
  善生紈綺中。姿性高潔。年十三。即辭家祝髮。經論一見輒了大意。遍參諸大老。時佛照光唱道鄮山。往參禮。蒙印可。贈以偈曰。今日與君通一線。斬釘截鐵起吾宗。自是辯慧融釋。然不以自足。遊衡湘。還入匡廬。卓錫妙高峯下。面壁坐十年。一時學者尊稱之曰妙峯禪師。分座鴈蕩能仁。出世慧因洪福萬年諸剎。退居皐亭。又十餘年。復領明之瑞巖。蘇之萬壽。常之華藏。晚至靈隱。亦非所樂。靈隱密邇行闕。輪蹄湊集。善掩戶若不聞。一無所將迎。公卿貴人。或見之。寒溫而已。會天童虗席。時鄭清之秉鈞軸。念非善莫宜居。因勉善行。善對曰。老僧年踰耄矣。尚夜行不休乎。辭弗就。鄭公益高之。上堂曰。應物見形。如水中月。信手拈來。一時漏泄。以拂子擊禪床左邊云。者裏是鑊湯爐炭。擊右邊云。者裏是劍樹刀山。前面是觀音勢至。後面是文殊普賢。中間一著。還知落處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