巳。開法補陀。徙萬壽。及吉祥。雪竇。勅住淨慈。
禪師靈隱佛海慧遠寂。
正月十五日。眾集。遠扄方丈。書偈付素所馴畜一黑猿而寂。
禪師德光應詔住靈隱冬入對選德殿賜號佛照。
光新喻彭氏子。母夢異僧入室驚窹有娠。既生。乃祖曰。吾家世積德。是兒必光吾門。因命名德光。有術者相之曰。是子伏犀貫頂。出家必作法門棟梁力懇出家。初謁月菴果。歷參知識五十餘員。末後見大慧杲於育王嗣法。詔住靈隱。遣使降香開堂恩寵優渥。是冬召對便殿。問佛法大意。光敷奏直截。帝大悅。留禁中觀堂五宿。兩賜御頌。特賜佛照禪師之號。
禪師簡堂行機住江州圓通。
機台州楊氏子。嗣護國元。
詔天台宗教同大藏流通。
丁酉四年。
祖住徑山禪師崇岳領悟。
祖移蔣山華藏徑山。岳皆從之。會祖入室次。問旁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岳侍側豁然大悟。乃曰。今日方會木菴道開口不在舌頭上。自是機辯縱橫。
圓通機移台州平田。
松窗居士錢端履從護國景元發明己事。丁酉秋示微恙。修書召平田機。及國清瑞巖主僧。有訣別之語。機與二僧詣榻次。禮起趺坐。言笑移時。即書曰。浮世虗幻。本無去來。四大五蘊。必歸終盡。雖佛祖具大威德亦不能免這一著子。天下老和尚一切善知識。還有跳得過者無。葢為地水火風。因緣和合。暫時湊泊。不可錯認為己有。大丈夫磊磊落落。當用處把定。立處皆真。順風使帆。上下水皆可因齋慶讚。去留自在。此是上來諸聖。開大解脫。一路涅槃門。本來清淨空寂境界。無為之大道也。今吾如是。豈不快哉。塵勞外緣。一時掃盡。荷諸山垂顧。咸願證明。伏惟珍重。置筆顧機曰。某坐去好。臥去好。機曰。相公去便了。理會甚坐與臥耶。禮笑曰。法兄當為祖道自愛。遂斂目而逝。
曹洞第十四世鹿門祖示寂。
曹洞第十五世祖
諱一辨。嗣鹿門。
戊戌五年。
曹洞第十五世普照祖嗣宗統(九年)。
祖住青州普照。設百問勘驗來學。遷東都萬壽。燕秦齊晉之間。推為尊宿。
禪師 寶來參領悟。
問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西來意。祖曰。昨日有人恁麼問。被打出去也。寶曰。今日又如何。祖曰。你得恁麼不識痛癢寶禮拜。祖曰。可惜許棒折也。寶直得汗下。忽然猛省。
靈隱德光引對便殿。
己亥六年。
庚子七年。
祖住靈隱。
禪師德光歸老育王。
淨慈智暉退歸雪竇。
禪師楚明召對遷徑山。
明初參圓悟祖。次謁徑山杲。後依華藏民而徹悟。住雪竇。召對。上問曰。三教聖人。本同此理。明曰。譬如虗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上曰。但聖人所立門戶異耳。故孔子以中庸設教。明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間。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華嚴云。不壞世間相。而治出世間法。上曰。今時士大夫。學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於死生之際。此為殊勝。明曰。非獨後世學者。不見夫子之心。當時顏子。號為具體。盡平生力量。只道箇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如有所立卓爾。竟捉摸未著。而聖人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以此觀之。當時弟子。尚不識夫子心。況今人乎。張商英曰。吾學佛然後能知儒。此言實為至言。上曰。朕意亦謂如此。上又曰。老莊何如人。明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葢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化火焚身。入無為界。正如莊子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老子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澤。若己推而內之溝中也。上大悅。賜號寶印。即日詔住徑山。
辛丑八年。
壬寅九年。
癸卯十年。
帝註圓覺經。
二月。遣中使賷賜徑山刊行。詔禪師楚明序之。
禪師宏智下雪竇自得慧暉寂。
甲辰十一年。
祖住天童。
乙巳十二年。
曹洞第十五世普照祖示寂。
祖示十六頌。一識自宗。二死中得活。三活中死。四不落死活。五背捨。六不背捨。七活人劍。八殺人刀。九平常。十利道拔生。十一言無過失。十二透脫。十三透脫不透脫。十四稱揚。十五降句。十六方入圓。雲溪挺曰。祖禰不了。殃及兒孫。浮山遠嘗以此十六題拈示投子。投子至青州凡九世。絲絲相續。因為作頌。
曹洞第十六世祖
諱 寶嗣普照。
丙午十三年。
曹洞第十六世大明祖嗣宗統(四年)。
住磁州大明。上堂曰。若論此事。如人作針線。針針相似。忽見人來。不覺失却針。祇見線。這邊尋也不見。那邊尋也不見。却自曰。近處尚不見。遠處那裏得來。多時尋不得。心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