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處王宮。
  戊午三十年。
  太子年五歲處王宮。
  淨飯王勅車匿等五百青衣。給侍太子。
  己未三十一年。
  太子年六歲處王宮。
  庚申三十二年。
  太子年七歲就學具無師智。
  凡諸典籍技藝。天文地理。皆悉自然知之。不由師授 發明(五地菩薩。一切世間有學。皆悉修習。無不明達。況佛已滿圓覺。成無上智耶)。
  辛酉三十三年。
  太子年八歲處王宮。
  壬戌三十四年。
  太子年九歲處王宮。
  癸亥三十五年。
  太子年十歲處王宮校試。
  與從弟提婆達多(此云天授)難陀(此云歡喜)等。試力校射一切無與等者。莫不歎服恭敬。
  淨飯王集會羣臣灌太子頂立為太子。
  甲子三十六年。
  太子年十一歲處王宮。
  乙丑三十七年。
  太子年十二歲處王宮。
  丙寅三十八年。
  太子年十三歲處王宮。
  丁卯三十九年。
  太子年十四歲處王宮出遊觀化。
  太子啟王出遊觀化。到諸城門。有所見。感歎而回。
  戊辰四十年。
  太子年十五歲處王宮。
  己巳四十一年。
  太子年十六歲處王宮。
  庚午四十二年。
  太子年十七歲處王宮納妃。
  淨飯王為太子擇妃。有女名耶輸陀羅。(此云華色)顏容端正。智慧才德。超過一切。王為納之。更增伎樂。晝夜娛侍太子。太子納妃。不相接近。王深疑。恐不能男。
  辛未四十三年。
  太子年十八歲處王宮復納妃。
  淨飯王以太子不近耶輸。復廣求賢女。乃得瞿彞。(此云明)太子雖納。亦不接近。太子默念。恐父王以種嗣為礙。乃以手指妃腹曰。却後六年。爾當生男。妃遂有娠 發明(菩薩無欲。所以示見妻息。不撥世緣耳。羅雲於天。變沒化生。不由父母合會而生。又是本願所致。世人毋以俗念懷疑也)。
  壬申四十四年。
  太子年十九歲二月八日出家。
  太子欲求出家。而自念言。當何所遇。即復啟王出遊。於四門見生老病死等事。復遇見淨居天人所化作沙門披法服者。悲喜交集。而作思惟。此老病死。終可厭離。於是夜子時。有淨居天人。於窗牖中。叉手白言。出家時至。可去矣。於是諸天捧所乘馬足。超然凌虗。逾城而去。發大誓願。曰。不斷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冤憎會。窮貧困。求不得。八苦)不成無上菩提。(此云道)終不還也。淨飯王思甚。遣大臣勸諭還宮者萬計。確然不回(廣如經載) 發明(道可以隨處修。佛必從僧中成。千佛必由。三世無別。若不出家。生死不了家為苦聚。一切業障。由之而生。出家真因。一切道業。由之成就。世間夢幻。轉眼即空。恩愛會當別離。富貴何能長久。聰明受累。愚蒙無知。生死海中。誰能度脫。佛示出家。斷一切愛。離一切妄。超出天人。決了生死。始從一念。縱至成佛。故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又曰。脚頭只有些兒路。千劫還君一度行)。
  或謂祥符曰。出家之法。以余觀之。何其悖也。何者。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今則髠其顱。刈其鬚。斯不為毀傷乎。父母者。生我者也。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不孝以無後為大。今則背棄其親。動之千里。生絕甘旨。死無蒸嘗。於孝何居。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出家則君臣之義。邈然遠之。何以為忠。斷絕人倫。不顧似續。使舉世而出家。不幾世界空虗乎。欲正人君子不非之。且求其信。何可得也。祥符曰。子言是也。山僧三十年前亦曾言之。今將明以告子。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固所以為孝也。今孝如大舜。能保父母不死乎。能保父母死。而身體髮膚不毀傷乎。父母死而不能救。父母死而身體滅壞。髮膚毀盡。漠然不以為念顧。鰓鰓恤一己之身體髮膚。吾未見其所以為孝也。且所云不虧其體。不辱其親。非僅形骸之謂也。能守其身。克全乎所以為身者。方可謂之不毀傷。出家之法。何爭於鬚髮而必去之髠其頂者。示已脫俗。不復同於世相。顧形思義。務所當務也。子知出家何所為乎。為了生死也。生死不學。佛道不能了。佛道非棄捨世緣不能學。故不從淺近起見。而惟深遠是圖。暫違其親。終欲度脫其親也。終欲進親於道。俾吾親得免幻軀報謝之苦。共證真常淨樂之域也。口體之養。晨昏之奉。孝之小者也。以道事親。度脫其親。孝之大者也。舉世間之孝。又孰有大於出家者乎。子以為遠君臣之義。是不忠也。而抑知山林中人。晨香夕鐙。祝延北闕。兢兢焉無日不以國王水土之恩為念乎。且五戒十善。清嚴攝物。所以默扶王化者。又豈子之所得而知者耶。至謂舉世出家。則有世界空虗之慮。何其抱杞人之憂。若是岌岌也。舉世沉淪貪愛。躭著利名。如何得能出家。若能出家。則梵行清白。福德同天。純善無惡。皆為賢聖。天人豈藉穢欲而生。賢聖則各正性命。子未知夫人天凡聖之由。死生幽明之故。吾又何能一一為子饒舌哉。從古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