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自己會。棄却古人用處。唯知道明自己事。古人方便却如何消遣。既消遣不下。却似抱橋柱澡洗。要且放手不得。此亦是一病。又有般底。却去脚多少處會。若恁麼會。此病最難醫也。所以他語有巧妙處。參學人卒難摸索。纔擬心則差了也。前輩謂之楊歧宗旨。須是他屋裏人到恁麼田地。方堪傳授。若不然者。則守死善道之謂也。這公案直須還他透頂徹底漢。方能了得。此非止禪和子會不得。而今天下叢林中出世為人底。亦少有會得者。若要會麼。直向威音那畔空劫已前輕輕覷著。提起便行。捺著便轉。却向萬仞峰前進一步。可以寵罩古今。坐斷天下人舌頭。如今還有恁麼者麼。有則出來道看。如無。更聽一頌。三脚驢子弄蹄行。直透威音萬丈坑。雲在嶺頭閑不徹。水流澗下大忙生。湖南長老誰能會。行人更在青山外。

  嘉州能仁默堂悟禪師

  上堂。舉趙州訪二庵主。師曰。一重山盡一重山。坐斷孤峰子細看。霧卷雲収山嶽靜。楚天空闊月輪寒。

  合州鈎魚臺石頭自回庵主

  郡之石照人。世為石工。甞參禮報恩璉禪師。求安心法。璉諭之。因棄家為道人。一日。於大隨出石次。心光頓發。往見南堂。蒙印可。堂授以僧服後庵居。學者從之。 示眾曰。參禪學道。大似井底叫渴相似。殊不知塞耳塞眼。回避不及。且如十二時中行住坐臥。動轉施為。是甚麼人使作。眼見耳聞何處不是路頭。若識得路頭。便是大解脫路。方知老漢與你證明。山河大地與你證明。所以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諸仁者。大凡有一物當途。要見一物之根源。一物無處。要見一物之根源。見得源源。源無所源。所源既非。何處不圓。諸禪德。你看老漢有甚麼勝你處。諸人有甚麼不如老漢處。還會麼。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心說向誰。

  彭州士溪智陀子言庵主

  綿之彰明人。初至大隨。聞舉石頭和尚示眾偈。倐然領旨。歸隱士溪。懸崖絕岳間有石若蹲異獸。言鑿以為室。中發異泉。無涸溢。四眾訝之。居三十年。化風盛播。室成日。作偈曰。一擊石庵全。縱橫得自然。清凉無暑氣。涓潔有甘泉。寬廓含沙界。寂寥絕眾緣。箇中無限意。風月一床眠。

  劒門南修造者

  淳厚之士。自大隨一語契投。服勤不怠。歸謁崇化贇禪師。坐次。贇以宗門三印問之。南曰。印空印泥印水。平地寒濤競起。假饒去就十分。也是靈龜曳尾。

  淨因蹣庵繼成禪師法嗣
  台州瑞巖佛燈如勝禪師

  上堂曰。人人領略釋迦。箇箇平欺達磨。及乎問著宗綱。束手盡云放過。放過即不無。只如女子出定。趙州洗鉢盂。又作麼生話會。鶴有九皐難翥翼。馬無千里謾追風。

  無為軍冶父實際道川禪師

  姑蘇玉峰人。為懸之弓級。聞東齊謙首座為道俗演法。遂從之。習坐不倦。一日。因是不職。尉笞之。師於杖下大悟。辭依謙。謙為改名道川。且曰。汝舊呼狄三。今名道川。川即三耳。此去能竪起脊梁。了辨箇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則依舊狄三也。師銘於心。建炎初圓頂。游方至天峰。蹣庵與語鋒投。庵稱善。歸憩東齊。道俗愈敬。有以金剛般若經請問者。師為頌之。今盛行於世。隆興改元。殿撰鄭公喬年漕淮西。適冶又虗席。迎開法。 上堂曰。群陰剝盡一陽生。草木園林盡發萠。唯有衲僧無底鉢。依前盛飯又盛羹。 上堂。舉。雪峯一日登座召眾云。看看東邊底。又云。看看西邊底。汝若要會。拈拄杖擲下云。向這裏會取。師曰。東邊覷了復西觀。拄杖重重話歲寒。帶雨一枝華落盡。不煩公子倚闌干。

  青原第十五世(雲門九世)
  雪竇明禪師法嗣
  密州耆山寧禪師

  上堂曰。有時孤峰頂上嘯月眠雲。有時大洋海中翻波走浪。有時十字街頭七穿八穴。諸人還相委悉麼。樟樹華開盛。芭蕉葉最多。 僧問。全身放下時如何。曰。既是全身。何消放下。云。直是步步不將來。心心無處所。曰。亦無步步。云。不見道。直須步步踏著。曰。落在功勛。云。不涉功勛。爭得到這裏。曰。庭前樹子。一任風吹。云。而今四海清如鏡。暢快漁翁把鈎輪。曰。不見鯨鯢上玉鈎。

  淨慈月堂佛行昌禪師法嗣
  臨安府五雲悟禪師

  苕溪人。謁月堂於何山。入室次。堂舉雲門須彌山問之。擬對。堂以拂子擊其口。師即契悟。命為侍者。後謁諸方。皆蒙許可。月堂被 旨居靈隱。師歸省。堂延為座元。未幾。出住五雲。宿衲所向。 上堂。謂眾曰。月堂老漢道。行不見行。是箇甚麼。坐不見坐。是箇甚麼。著衣時不見著衣。是箇甚麼。喫飯時不見喫飯。是箇甚麼。山野雖與他同床打睡。要且各自做夢。何故。行見行。坐見坐。著衣時見著衣。喫飯時見喫飯。無有不見底道理。亦無箇是甚麼。諸人且道老漢底是。五雲底是。拈拄杖。卓一下。曰。桃紅李白薔薇紫。問著春風總不知。乾道戊子秋。回冷泉。為西堂。十二月望。示微疾。至二十四夜。請堂頭首座龍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