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城。止那蘭陁寺。從戒賢論師。受瑜珈唯識相宗之旨。周遊西域。十有餘年。閱百三十國。凡如來所化之地。諸所遺跡。無處不至。總得梵本諸經論。六百五十七部。五時之教。大小乘論。與外道六家七宗異執之計。及五明六釋之義。靡不該練。收羅研究。悉得其文。以貞觀十九年。歸自西域。至京師。留守房玄齡表聞。詔見于儀殿。帝曰。師去何不相報。師曰。去時表三上。不蒙諒許。乃輙私行。帝曰。師能委命求法。惠利蒼生。朕甚嘉焉。勅就弘福寺。翻譯諸經論。命玄齡監護。資備所須。一從天府。譯完。帝為製大唐三藏聖教序。皇太子撰述聖記。賜金磨衲寶剃刀。後于慈恩寺。建大塔安奉新經。是為慈恩宗二祖。贊曰。
  大教東流其法未普  爰有應真委命往取  般若流光相宗大啟  苦海舟航利濟無已

  附錄慈恩三祖

  初祖西天戒賢法師  二祖三藏玄奘法師  三祖慈恩窺基法師(傳見後)

  南山宣律師傳

  律師諱道宣。京兆人。姓錢氏。吏部尚書申之子。母夢月輪貫懷而孕。生時母夢。梵僧語之曰。所孕者。梁之佑律師也。及長出家。以律自持。感天送供。天童為給使。行道心勞疾作。忽毗沙門天王。授以補心之方。即今之補心丹也。師以戒壇未合律。躬自負土。準律新之。師行道中夜。臨砌蹶仆。有少年介冑擁衛之。師問。汝為誰。神曰。弟子博叉天王子。張瓊也。以師戒德。故給侍耳。師問。以世尊在世及滅度之事。瓊一一言之。計三千八百事。隨問隨錄。為感通傳。神又以所寶佛牙授之。靈異之事甚多。師撰有內典錄。感通錄。釋迦譜。四分羯磨。戒本律疏。續高僧傳。廣弘明集等書。八十一卷。並行於世。是為南山律宗第九祖。贊曰。
  如來設教三學為師  定慧所發以戒為基  大法東流此教未光  南山杰出一振其綱

  附錄律宗九祖

  始祖曇無德尊者  二祖曇摩迦羅尊者  三祖北臺法聰律師  四祖雲中道覆律師  五祖大覺慧光律師  六祖北齊道雲律師  七祖河北道洪律師  八祖弘福智首律師  九祖南山道宣律師

  慈恩窺基法師傳

  窺基法師者。代郡人。鄂忠武公尉遲敬德之弟。敬宗之子也。母裴氏。夢吞月而生。六歲聰慧過人。頭有玉枕。指文如印。未成童便能著書。初奘師齋于其第。宗命出拜。師就其父。求之出家。宗曰。此子悍暴。不堪受訓。師曰。郎君器度。非將軍不生。非貧道不識。宗竟許之。帝特旨命度沙彌窺基為大僧。入大慈恩寺。參譯經正義。基每覽疏記。過目成誦。師時年十七。稟受奘師瑜珈師地唯識宗旨撰述疏鈔。及于百部。時號百部論師。師性豪侈。每出必治三車。經書食饌。時呼之曰。三車法師。初梵本唯識論十家百卷。文浩義博。師請奘師。糅成十卷。至今遵行。是為慈恩宗三祖。贊曰。
  唯識幽宗義深且玄  惟師揭之如日麗天  定從兜率預稟彌勒  不從中來安知其訣

  賢首法藏法師傳

  賢首法師。諱法藏。康居國人。來居長安。年十六。詣四明阿育王舍利塔。煉一指。誓學華嚴。則天朝。策名宮禁。通天元年。詔于太原寺。開講華嚴宗旨。感白光昱然自口而出。須臾成葢。萬眾歡呼。則天有旨。命京城十大德。為授滿分戒。賜號賢首戒師。詔入大遍空寺。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次講新經。至華嚴世界品。京師地為之震動。召對長生殿。問華嚴宗旨。師指殿前金獅子。說六相十玄五教之義。則天忽然領解。著其說。為金獅子章。睿宗受內禪。請師授菩薩大戒。師糞衣糲食。講華嚴三十餘遍。楞伽密嚴起信論。皆有義疏。先天元年。終于大薦福寺。贈鴻臚卿。是為華嚴三祖。贊曰。
  大法界網聖凡羅列  獨有一綱惟師能挈  引萬派流同歸性海  五教齊收終古不改

  附錄華嚴五祖

  初祖帝心大師(法順)  二祖雲華大師(智儼)  三祖賢首大師(法藏)  四祖清涼大師(澄觀 傳見後)  五祖圭峰大師(宗密 傳見後)
  (雲棲以西天馬鳴大師為初祖。龍樹大師為二祖。後祀帝心至圭峰稱七祖)。

  法照禪師傳

  法照國師。唐大曆間。止衡州雲封寺。為時所宗。甞于食鉢中。覩五色雲。中有梵剎。金書題曰。大聖竹林寺。他日復于鉢中。見雲中樓。觀萬菩薩眾。雜處其中。師以所見。訪問知識。曰據所見形勢。乃五臺耳。師由是即願遊之。後居郡之湖東寺。開五會念佛。感祥雲彌覆。雲中樓閣。覩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身滿虗空。有數梵師。執錫行道。復有一老人。謂曰。汝先發願。遊金色界。禮覲十大僧。今何輙止。師遂與同志。遠詣五臺佛光寺。一如鉢中所見。至大山澗。有石門。時二青衣童子。引師入門。見金碧樓觀。金榜題曰。大聖竹林寺。方約二十里。一百院皆金地寶池。華臺玉樹。入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踞獅子座。為眾說法。菩薩萬眾。共相圍繞。師于二菩薩前作禮。問曰。末代凡夫。未審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