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八十八祖道影傳贊
 明 德清述 高承埏補
重編八十八祖道影傳贊序

  諸祖道影。八十有八。國初自大內傳寫。安奉金陵之祖堂。萬曆甲申。紫栢大師。得新安丁南羽。臨寫三堂。散置名山。乙卯。憨山大師。更臨小冊。各為傳贊。以繫其後。崇禎壬申。嘉禾錢仙。上鋟板以行。其傳贊之文。止七十有七。缺者十一。歲甲申。予同年生檇李高寓公虞部為撰。補十一篇。又以雲棲紫栢憨山三大師益之。甫謀鐫布。以變中止。今歲秋。與寓公長君念祖。再晤廣陵。出其稿示予。欲付剞劂以竟先志。予力贊其決。念祖因以一言請。夫是編之從來。與其所以利益于世。羣公言之詳矣。予奚以益哉。抑聞古聖賢之所以垂訓于世者。有言有心。而更有身。言屬書為教。心屬道為宗。不讀其書。道不可得聞也。即盡讀其書。道未必遂聞也。求道于言。而子已有予欲無言之說。則言不足恃。求道于心。而釋又有覓心了不可得之說。則心亦未易恃。然則釋之蘄進于佛。與儒之蘄進于聖賢者。將安所從事哉。亦求諸其身而可矣。傳之云者。即其人之行。以存其人之道也。孔子云。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孟子云。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夫古聖往矣。而其身之閱歷。與其所以入道而進德者。其跡不與俱往。故讀鄉黨篇。而孔子之所以聖可得而師也。讀孟子七篇。而子輿氏之所以賢可得而師也。推之邵周程張朱陸諸大儒。誠即其書。稽其言。考其行。其人之所以不愧聖賢者。亦皆可得而師也。今茲八十八祖之中。西天之祖師。東土之教外別傳。曹溪以下五宗之傳燈。旁出其間。若禪師。若教主。若戒律。若淨土。以至慈恩賢首天台瑜珈之諸宗不一。然其傳心嗣法。與其行解之卓然可述者。于是乎備矣。誠由諸傳而尋繹之。觀其所以出世。則超越者可師也。觀其所以治心。則精純者足法也。今有腰石任舂利刀斷臂之猛。以求師則罔不誠矣。有三登投子九上洞山之勤。以質學則罔不徧矣。有章安五載雪被氷牀之寂。以栖山則罔不安矣。有天台九旬鳥巢衣襵之靜。以安禪則罔不遺矣。有臨濟築拳斷崖奪拂之利。以當機則罔不超矣。有蓮池憨山之晝夜念佛課六萬聲。永明之持誦法華萬三千部。以脩淨業則罔不辦矣。有道林之鳥窠松。雪峰之枯木杌。高峰之死限三年。千巖碧峰紫栢之脇不至席。以冥心入悟。則罔不徹矣。學者惟志之弗立耳。如有志高蹤逸軌。無所取之取。諸此足也。若夫撥火而悟生。觀影而疑釋。或言句之盡捐。或心法之雙泯。則孔氏有不能私之于伯魚。釋迦有不能遽授之阿難者。諸祖奚為。而傳與贊。又奚為也。吾度今之從事于道者。儒未必皆顏淵。釋未必皆雲門趙州丹霞。其人也則亦語其常焉而已。抑是編緣起。紫栢大師肇之。憨公廣之。錢仙上承之。寓公父子終之。其功于諸祖一也。然其自大內以入祖堂。實在洪武戊申。而紫栢大師之臨寫。寓公之續傳。其歲皆在甲申。是書之成。遂與國運相終始矣。異哉。念祖之竟厥先志。其亟誠宜。而以成明。三百年梵典。一大異書。繫不尤重耶。
  康熈庚戌秋九月望日旴江荷山髯僧徐芳題

又題高氏父子八十八祖傳贊序跋

  予觀高工部寓公序。考竅精詳。敘次有法。其長君念祖跋。援引透切。不厭煩賾。大意俱在剖破諸宗之籓籬。使同歸于圓通法海。立論至平至正。每念尼山苦縣猶龍見稱。慧遠靜修虎溪。時過古聖。眼濶心虗。殊途同歸。毫無彼此。崖異之見。後世不窺本源。空持門戶。不但儒釋分疆有若敵國。甚至朱陸之同宗孔孟。而彈射交加。洞濟之竝出曹溪。而干戈迭樹。亦見其胸眼之淺而隘也。得高氏父子之論。可以嗒然返矣。

高寓公虞部補憨大師八十八祖道影傳贊敘

  如來出世。最初轉四諦法輪。最後付別傳妙心。教分五時。戒合七眾。至淨土一門。則佛法已滅。猶閱千年。有能識阿彌陀佛四字者。皆據高座。葢慈憫眾生。曲垂方便。若論此事。間不容髮。靈山話月。曹溪指月。皆為添足。盡天下善知識全體作用。未有當頭道著者。豈可於夢幻法中。更分高下耶。八十八祖真儀。出自大內。供於祖堂。紫栢尊者廣之。憨山大師傳而贊之。高寓公虞部補之。禪宗教律密淨諸門備矣。菩薩護念。以眾生故。門門皆闢。不專一路。而於各門中。容有未備。有像則設。偶爾成文。無像不補。終非揑合。正得法海波瀾之妙。寓公令嗣念祖。過凌江出示。因得卒讀而敘其意。念祖家世。為吾法金湯流通。此書即以顯其先人廣大願力。如來謂。生菩薩家。為世間最難。則其於菩薩家。繼志述事。夙因所會。有不期然而然者。予於高氏。不能不深生歎仰也。
  康熈壬子長夏  丹霞今釋題於龍護園

重編憨山禪師八十八祖傳贊序

  吾友錢而介。曾刻八十八祖傳贊。余簡之。止七十有七。意未釋然。因至海鹽鷹窠頂寺。禮諸祖像及憨公手書傳贊。其有像無傳者。則雪巖欽。無用寬。鐵山瓊。斷崖義。絕學誠。季潭泐。松隱然。無一全。本空照。大滿大。以及慧約國師也。亟為補綴成書。編次四卷。西天祖師二十七人。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