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曰既無二相。宗一可乎。曰是非既乖大旨。一二還背圓宗。曰如何用心。方契此旨。曰境智俱忘。如何說契。曰如是則言思道斷。心智路絕。曰此亦強言。隨他意轉。雖欲隱形。而未忘跡。曰如何得形跡俱忘。曰本無朕迹。云何說忘。曰我知之矣。要當如人飲水。冷煖自知。當大悟時節。神而明之。曰我此門中亦無迷悟。明與不明之理。撒手似君無一物。徒勞辛苦說千般。此事非上根大器。莫能擔荷先德。曰盡十方世界覔一人。為伴無有也。又曰。止是一人。承紹祖位。終無第二人。若未親到。漫疲神思。借曰。玄之又玄。妙之又妙。但是方便門中。旁贊助入之語。於自己分上。親照之時。反視之。皆為魔說。虗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但以形言迹。文彩生時。皆是執方便門。迷真實道。要須如百尺竿頭放身乃可耳。曰願乞最後一言。曰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欲達吾宗旨。泥牛水上行。

  佛祖綱目卷第三十四
  佛祖綱目卷第三十五(致字號)
  甲子(宋太祖乾德二年起)戊辰(改開寶)丙子(太宗太平興國元年)甲申(改雍熈)戊子(改端拱)庚寅(改淳化)乙未(改至道)戊戌(真宗咸平元年)甲辰(改元景德)戊申(改大中祥符)丁巳(改天禧)壬戌(改乾興)癸亥(宋仁宗天聖元年止)

  壬午。太平興國七年。宋太宗詔立譯法院於東京。如唐故事。以宰輔為譯經潤文使。

  (甲子)光祚禪師住智門

  光祚。浙江人。入蜀參香林澄遠。受心印。回住隨州智門。上堂。山僧記得。在母胎中。有一則語。今日舉似。大眾諸人。不得作道理商量。還有人商量得麼。若商量不得。三十年後。不得錯舉○羲寂。字常照。永嘉胡氏子。母初懷姙。不喜葷血。及產有物蒙其首。若紫帽然出家受具。學止觀於清竦。甞慨天台教文屢經兵火。傳者無憑。乃懇德韶曰。智者之教。年祀寢遠。率多散落。惟新羅國其本甚備。非和尚慈力。孰能致之。韶聞於吳越王。一日王因覽永嘉集。有同除四住此處為齊若伏無明三藏即劣之語。以問韶。韶曰此是教義。可問羲寂。王召寂問之。寂曰。此出智者妙玄中文。因言。唐末教籍流散海外。今不復存。宋乾德二年。王乃遣使。及賷韶書。往高麗國。繕寫。備足而還。王為寂建寺螺溪。賜號淨光。有興教明師。年方弱冠。聽經會下。常自疑云。飲光持釋迦丈六之衣。披彌勒百尺之身。正應其量。為衣解長耶。身解短耶。遂往雲居問韶。韶曰。座主却是汝會。明拂袖而退。韶曰。小兒子吾若答汝。不是當有因果。汝若不是。吾當見之。明回螺溪。口即吐血。寂驚曰。此新戒觸忤菩薩人來。明舉前話。寂曰。汝不會國師意。速去。懺悔。明具威儀詣前。悲泣曰。願和尚慈悲。許某懺悔。韶曰。如人倒地。因地而起。不曾教汝起倒。明曰。若許懺悔。當終身給侍。韶乃為頌云。佛佛道齊。宛爾高低。釋迦彌勒。如印印泥。明自此疾瘳。歸謝寂曰。非師指教。幾喪此生○廬山蓮花峰祥菴主。得旨於奉先深。住菴時。示眾云。若是此事。最是急切。須是明取始得。若是明得時中。免被拘繫。便得隨處安閑。亦不要將心捺伏。須是自然合他古轍去。始得纔到學處分劑。便須露布箇道理。以為佛法幾時得以地休歇去。上座却請。與麼相委好。又每拈拄杖曰。古人到這裏。為甚麼。不肯住。前後二十年。終無一人答。得臨示寂。乃自代曰。為他途路不得力。復曰。畢竟如何。又以杖橫肩自代曰。楖栗橫擔不顧人。直入千峰萬峰去。言畢而逝。

  (丙寅)惟善禪師住福昌

  惟善。參師寬得悟。住荊南福昌寺。為人敬嚴。秘重法道。初住時。屋廬十餘間。殘僧數輩。善晨香夕燈。陞座說法。如臨千眾。十餘年而衲子方集。諸方畏服。

  (戊辰)志逢禪師住普門

  志逢。依德韶悟旨。吳越王錢弘俶。命住功臣山。署號普覺。開寶初。王復建普門精舍。請揚宗要○義通。字惟遠。姓尹氏。高麗國族。梵相異常。頂有肉髻。眉長五六寸。年二十餘。至中國參德韶契悟。及謁羲寂。頓明一心三觀之旨。久之忽別同學。束裝東歸。假道四明。將登海舶。郡守錢惟治固留而止。開寶元年。漕使顧承徽舍宅為傳教院。請通居之。復賜寺額為寶雲。

  (庚午)延沼禪師傳法省念

  省念。萊州狄氏子。為人簡重。有精識。專修頭陀行。纔具戒。徧遊叢席。常密誦法華經。眾因目為念法華。至延沼會中。隨眾作止。無所參扣。然終疑教外有別傳之法。沼每念大仰有讖。臨濟一宗。至風而止。懼當之。熟視座下。堪任法道。無如念者。一日念侍立次。沼乃垂涕告曰不幸臨濟之道。至吾將墜於地矣。念曰。觀此一眾。豈無人耶。沼曰。聰明者多。見性者少。念曰。如某者如何。沼曰。吾雖望子之久。猶恐躭著此經。不能放下。念曰。此亦可事。願聞其要。沼遂上堂。舉世尊以青蓮目顧視大眾。正當是時。且道說箇甚麼。若道不說而說。又是埋沒先聖。語未卒。念便下去。沼歸方丈。侍者曰。念法華因甚不祇對和尚。曰渠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