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佛祖綱目
 明 朱時恩著

佛祖綱目序

  余不佞。浮沉史局。垂五十年。而知古今事。無更難於史者。無論正史難。即偏記小錄亦難。無論稗史難。即璅語雜簿亦難。若更進而史天史地。又進而史仙史佛。自非以山河為法身。以人天為手眼者。未有能撮其要而薈其成者也。心空居士。以三十年精力。彙為佛祖綱目一書。於是梵網有總持。法門有紀載。宗教有源流。廢興有考覈。而合之則曰。此七佛以來。一部大史也。宋元徽中。王儉為七志。僅以佛書。附圖譜之末。梁初。命任昉等。於文德殿。列藏眾書。於華林園。另集釋典。其後阮孝緒。愽采經籍。獨尊佛錄。於七錄之外。然亦不過資愽覽示瑰異而已。唐宋以來。宗學熾盛。枝葉各分。自景德傳燈錄出。續之者至。合為五燈。於是曹溪之後。思讓再分。馬祖以來。五宗各顯。至宋僧法槃。別立教宗。以法華為經。天台為統。止觀為門。此佛祖統記所繇作也。迨元僧智常。復作統載。名依統記。而立例則殊。始用史家編年之法。其意以宗為主。以教為輔。凡淨行神足。性相義觀。無所不備。而識者摘其漏誤。至不可寘辨。葢史之難如此。居士宿身了了。自謂明教嵩再來。故於定祖正宗大義凜凜。巨綱細目標識精詳。至其略化跡而重機緣。合宗乘而歸淨土。則又善誘曲導。無非融和水乳。吹亮薪傳。俾見性成佛之旨。人人開卷。直下領會。將居士顯化。報恩之願。於是焉畢矣。何至如小師諍士。橫分正閏。妄劃南北。始以病史而究。為宗教戈矛哉。嗟乎。韋昭仗正書落窖坑。崔浩觸諱族冤駢覆。至使貞臣節士。默標張儼之文。私存孫盛之本。木天金馬穽廁盈途。豈如旃檀林邊。可以逍遙撰述。大圓海畔。從無意外風波。人鬼天龍俱供筆削。闥城鹿苑倚作直廬。如居士之肩史責。誰謂極樂國中。珥毫簪筆。無其位。無其人也。
  皇明崇禎歲在甲戌仲秋吉旦 賜進士出身資政大夫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掌詹事府事 實錄副總裁董其昌撰

佛祖綱目序

  余輯是書。竊有深願。經云。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曰發心正以求其自覺。曰應世正以滿其初心。心之未形。杳杳冥冥。不見一物。無佛無祖無綱無目者。此性之纖塵不立也。心之已形。浩浩蕩蕩。不遺一物。有佛有祖有綱有目者。此性之萬法朗然也。故曰不可以有心求。不可以無心得。不可以語言造。不可以寂默通。離四句。絕百非。如空裏栽花。如波心踏月。無汝湊泊處。無汝擬議處。畢竟如何。以佛祖遣佛祖。以綱目奪綱目。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是書草創於萬曆三十八年之庚戌。卒業於崇禎四年之辛未。嘔心枯鬚者。歷二十有一年。遂成佛祖綱目四十一卷。一時蓮社行人。相與謀付剞劂。作人天眼目。余乃歡喜踴躍。而說偈言。偈曰。
  我述此書  不為名聞  事理俱備  權實雙行  庶幾觀者  了如鏡明  開卷展讀  發無上心  不願佛子  躭著句味  但願反求  直下便是  剪葛藤根  伐無明樹  不願佛子  瞥生知解  但願窮源  掃開奇怪  赤手歸家  塵塵出礙  不願佛子  貢高我慢  但願知非  靈光顯現  佛不柰何  魔軍自散  不願佛子  輕忽毗尼  但願性戒  無犯無持  赤肉團上  出摩尼珠  不願佛子  沉空枯坐  但願明心  了無退墮  管甚蒲團  破與不破  不願佛子  虗度光陰  但願精進  拳拳服膺  萬年一念  大地平沉  不願佛子  儱侗顢頇  但願悟徹  擊碎疑團  竿頭進步  桶底踢穿  不願佛子  浮飾外護  但願實心  圓修六度  法海無邊  剎那涉過  我作此偈  諸佛證明  滄海可竭  須彌可崩  而此願力  與佛長存

附刻原疏

  伏念。時恩博地凡夫。渺無福慧。四十餘載。虗度光陰。幼承父母教育。竊佩孔聖遺言。既而母氏先亡。遂慕佛門教典。當其步趨乎儒也。幾欲效顰而攻乎佛。及其歸依乎佛也。又因甞鼎而薄乎儒。皆緣不滙大聖之淵源。遂致下同流俗之軌轍。往歲萬曆丁未。正當四十四歲。發無上心。勤求妙道。晨夕參叩。不敢怠遑。夢寐之間。默蒙印可。始信千古法道。匪從人得。河沙妙用。總在心源。度生為急。僧俗何拘。愚者自迷。妄分儒釋。原夫  世尊說十二部經。而人天瞻仰。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苟可開世間眼目。豈復愛一己髮膚。今恩竊不自揣。思報佛恩。照依歷代年號。編輯佛祖綱目。意倣乎孔子。名同乎紫陽。須以十年。或可卒業。顧孔子聖人也。春秋猶世諦也。當時且冒罪我之嫌。況恩何人。斯所編年而載者。皆天中天。聖中聖。非古佛現身。即菩薩救世。上自天魔外道。下至拘儒曲士。能無惱亂。或多謗毀。用是投誠懇求 三世諸佛十方諸大菩薩天龍八部護法善神。被無量之神力。多方護持。假莫大之靈通。曲垂方便。苦心思索。智慧脉脉自流。殫力挍讐。精神奕奕長旺。或奇書古帙。或斷簡殘編。奚所求而弗獲。或助以刻貲。或牖以知識。將善士之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