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清夜。朗吟古人偈語。其徒文渙曰。和尚一生參學。至此不能受用。託吟詠自遣。師笑曰。不見大慧祖。因病呻吟。左右曰。生平呵佛罵祖。今乃爾。大慧道。癡子呻吟。便不是耶。渙便禮拜。既寂火化。異香襲人。

  靈隱海禪師法嗣
  明州育王大千慧照禪師

  永嘉麻氏子。年十五出家于邑之瑞光。禮了定落髮。受具後。首謁晦機于淨慈。一日閱真淨語。頭陀石被莓苔裹。擲筆峰遭薜荔纏。默識懸解。遂謁東嶼海于薦嚴。海問。東奔西走。將欲何為。師曰。特來參禮。海曰。天無四壁。地絕八荒。汝向什麼處措足。師拍案而退。海復召至。返覆勘辨。遂留執侍。元天曆戊辰。出世樂清之明慶 示眾。佛法欲得現前。莫存知解。參禪看教。皆為障礙。何如一法不立。而起居自在乎。德山棒臨濟喝。亦有大不得已爾 至正乙未。遷寶陀。未幾宣政院。署師主育王。室中垂三關語。以騐來學。一曰。山中猛虎。以肉為命。何故不食其子。二曰。虗空無背向。何緣有東西南北。三曰。飲乳等四大海水。積骨如毗富羅山。何者是汝最初父母。一時罕有契其機者。居九年。退居妙喜泉上。築室曰夢菴。掩關獨處。凝塵滿案。泊如也 明高帝洪武癸丑。沐浴更衣。索紙書偈。恬然坐逝。世壽八十五。僧臘七十。茶毗。牙齒目睛不壞。設利五色。塔于夢菴之後。

  杭州徑山悅堂顏禪師

  出家于婺之寶林。得法東嶼。初住崑山之東禪。次遷萬壽。陞淨慈。後主徑山。上堂。世尊不說說。迦葉不聞聞。今日人天眾前。山僧舉揚個事。汝等聞麼。若是聞。山僧畢竟不曾說。若是說。汝等畢竟不曾聞。各自參取。毋勞耳目。璽書錫金襴法衣。

  明州育王雪窗悟光禪師

  蜀新都楊氏子。初出世白馬。繼遷開元育王。復領天童。虞文靖公集。嘗嘗問道至山中。師曰。老僧這裏。無道可譚。若欲求道。須自往參取。公退而嘆曰。佛果一枝。師其鳳毛麟角乎。有四會語錄。宋文憲公濂。序之。

  杭州徑山月林鏡禪師

  本郡人。受業於無傳。久依東嶼。因參本來人有省。述偈曰。本來人。本來人。無腦無頭作麼尋。驀然揪著個鼻孔。試看元來是白丁。時有老宿睨視曰。可是。師與一摑。由是名振叢林。後主徑山。元順帝至正己卯示寂。壽八十六。塔凌霄東崖。

  建寧府斗峰大圭正璋禪師

  福州福清人。禮湖南絕聽祝髮。參東嶼海。聞海頌俱胝豎指話言。頓悟。遂上方丈呈所得。海曰作麼。師曰。古今現成事。何必涉思惟。海曰。既不涉思惟。汝來者裏作麼。師曰。請和尚證明。海曰。證明個什麼。師便喝。海俾頌狗子無佛性話。師遽曰。狗子佛性無。覰著眼睛枯。瞥爾翻身轉。唵悉哩蘇嚧。海撫而印之。後結茅斗峰。漸成叢席 上堂。顧視左右。良久曰。黃金雖貴。入眼成塵。便下座 上堂。玉宇霜清。瓊林葉落。一句全提。萬機寢削。作者好求無病藥 上堂。舉青州布衫話。頌曰。昨夜三更裏。雨。打虗空溼。狸奴知不知。倒上樹梢立 元旦上堂。元正啟祚。萬物咸亨。喚作新年頭佛法。瞎却你眼。不喚作新年頭佛法。結却我舌。畢竟作麼生。便下座 臨終偈曰。生本不生。滅亦無滅。幻化去來。何用分別。大眾珍重。不在言說。合掌而逝。

  椔塘明因天淵湛禪師

  得法於東嶼。嘗依鳳山一源。分座說法。一日呈秉拂語曰。翔鳳山前。行看白雲。乍舒乍捲。禺泉亭畔。坐聽流水。或抑或揚。眼處作耳處佛事。耳處作眼處佛事。便見非唯觀世音。我亦從中證。鳳山指便見兩字曰。有此二字。便是別人說話。師不覺解顏。點首禮謝而退。出語人曰。還丹一粒。點銕成金。堂頭老漢之謂也。

  天寧曇禪師法嗣
  三空道人

  自幼具丈夫志。不為富貴所奪。見竺雲曇。示趙州無字話。閱數年。一日復見曇。問生死到來時如何。曇曰。生是誰耶。死是誰耶。空乃低頭問訊。曇覺其異於常時。再以前話徵之。空又低頭問訊。曇呵之曰。切忌死在者裏。空拈起槵子曰。數珠一百八。不數日示微疾。說偈而化。火後得舍利無筭。

  天童坦禪師法嗣
  金陵天界孚中懷信禪師

  明奉化姜氏子。年十五出家。參竺西坦。由華藏。遷天童。一日室中。舉興化打克賓因緣。師曰。俊哉獅子兒。坦頷之。俾掌維那職。後出世明之觀音。遷補陀。詔賜廣慧妙悟智寶弘教禪師 元至正間。陞中竺。繼住天童。御史臺奉疏。命主大龍翔集慶寺。明兵下金陵。僧徒竄散。師宴坐一室。明太祖親幸嘉之。敕改龍翔為大天界寺。一日晨興。沐浴更衣趺坐。謂左右曰。吾歸去矣。遂瞑目。侍僧撼之請說偈。師瞋目叱之。遂握筆書曰。平生為人列挈。七十八年漏洩。今朝撒手便行。萬里晴空片雪。書畢復瞑。丁酉八月二十四日也。時帝統兵江陰。夢師謁見。問師來何為。對曰。將西歸告別耳。帝還聞師遷化。與夢符。異之。詔出內府帛幣助喪。且命卜藏龕之地于伏牛。舉龕之日。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