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邪。信邪非信邪。帝曰。希奇之事。朕深信焉。師曰。陛下已聞說法竟。皇情悅豫。得未曾有。詔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以答殊休。留師於內道場。累辭歸山。詔令住聖壽寺。至武宗即位。師忽入終南山隱居。人問其故。師曰。吾避仇矣。終後闍維。收舍利四十九粒。而建塔焉。

  破竈墮和尚法嗣
  嵩山峻極禪師

  僧問。如何是修善行人。師曰。擔枷帶鏁。曰如何是作惡行人。師曰。修禪入定。曰某甲淺機。請師直指。師曰。汝問我惡。惡不從善。汝問我善。善不從惡。僧良久。師曰。會麼。僧曰。不會。師曰。惡人無善念。善人無惡心。所以道善惡。如浮雲。俱無起滅處。僧於言下大悟。後破竈墮。聞舉乃曰。此子。會盡諸法無生。

  五祖下四世
  益州無相禪師法嗣
  益州保唐寺無住禪師

  初得法於無相大師。乃居南陽白崖山。專務宴寂經累歲。學者漸至。勤請不已。自此垂誨。雖廣演言教。而唯以無念為定。唐相國杜鴻漸。出撫坤維。聞師名。思一瞻禮。遣使到山延請。時節度使崔寧。亦命諸寺僧徒。遠出迎引。至空慧寺時。杜公與戎帥。召三學碩德。俱會寺中。致禮訖。公問曰。弟子聞。今和尚說無憶無念莫妄三句法門。是否。師曰。然。公曰。此三句。是一是三。師曰。無憶名戒。無念名定。莫妄名慧。一心不生。具戒定慧。非一非三也。公曰。後句妄字。莫是從心之忘乎。曰從女者是也。公曰。有據否。師曰。法句經云。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公聞。疑情盪然。公又問。師還以三句示人否。師曰。初心學人。還令息念。澄停識浪。水清影現。悟無念體。寂滅現前。無念亦不立也。於時。庭樹鵶鳴。公問。師聞否。師曰。聞鵶去已。又問。師聞否。師曰。聞。公曰。鵶去無聲。云何言聞。師乃普告大眾曰。佛世難值。世法難聞。各各諦聽。聞無有聞。非關聞性。本來不生。何曾有滅。有聲之時。是聲塵自生。無聲之時。是聲塵自滅。而此聞性。不隨聲生。不隨聲滅。悟此聞性。則免聲塵之所轉。當知。間無生滅。聞無去來。公與僚屬大眾稽首 問。何名第一義。第一義者。從何次第得入。師曰。第一義無有次第。亦無出入。世諦一切有。第一義即無。諸法無性。性說名第一義。佛言。有法名俗諦。無性第一義。公曰。如師開示。實不可思議。弟子。識性微淺。昔因公暇。撰得起信論章疏兩卷。可得稱佛法否。師曰。夫造章疏。皆用識心。思量分別。有為有作。起心動念。然可造成。據論文云。當知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相公著言說相。著名字相。著心緣相。既著種種相。云何是佛法。公起作禮曰。弟子。亦曾問諸供奉大德。皆讚弟子不可思議。當知彼等但狥人情。師今從理解說。合心地。法實是真理不可思議 公又問。云何不生。云何不滅。如何得解脫。師曰。見境心不起名不生。不生即不滅。既無生滅。即不被前塵所縛。當處解脫。不生名無念。無念即無滅。無念即無縛。無念即無脫。舉要而言。識心即離念見性即解脫。離識心見性外。更有法門。證無上菩提者。無有是處。公曰何名識心見性。師曰。一切學道人。隨念流浪。葢為不識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順生。念滅亦不依寂。不來不去。不定不亂。不取不捨。不沉不浮。無為無相。活鱍鱍。平常自在。此心體畢竟不可得。無可知覺。觸目皆如。無非見性也。公與大眾作禮。稱讚踊躍而去。師後居保唐寺而終。

  六祖大鑒禪師旁出法嗣第一世
  西域崛多三藏

  天竺人也。於六祖言下契悟。後遊五臺。見一僧結庵靜坐。師問曰。孤坐奚為。曰觀靜。師曰。觀者何人。靜者何物。其僧作禮。問曰。此理何如。師曰。汝何不自觀自靜。彼僧茫然。師曰。汝出誰門耶。曰秀禪師。師曰。我西域異道最下種者。不墮此見。兀然空坐。於道何益。其僧却問。師所師者何人。師曰。我師六祖。汝何不速往曹溪。決其真要。其僧即往參六祖。六祖垂誨。與師符合。僧即悟入。師後不知所終。

  韶州法海禪師

  曲江人也。初見六祖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喻。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師信受。以偈贊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吉州志誠禪師

  本州太和人也。初參秀禪師。後因兩宗盛化。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曰。能大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付衣法。豈徒然哉。吾所恨。不能遠去親近。虗受國恩。汝等諸人。無滯於此。可往曹谿質疑。他日回當為吾說 師聞此語。禮辭至韶陽。隨眾參請。不言來處。時六祖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師出禮拜。具陳其事。祖曰。汝師若為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