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州鹽泉王氏子。幼投劒門慈雲亮出家。年二十二。試經得度。游講成都。南參尊宿。見圓照本於淨慈。本曰。吾昔夢汝甚異。汝不勉則死。師茫然。不知所以。常念南嶽思。口吞三世諸佛語。一為僧伽作禪。忽灑然有悟。遽上方丈。陳所得。本曰。吾昔夢汝吞一世界一鬀刀。汝自今始真出家也。即為陞座告眾。師服勤久之。遊江西高安。住真如開善聖壽三剎。後退聖壽。安居十年。弊衣糲食。與住山時如一日。素善東坡。宋元豐中。坡謫高安。與師頗相得。元祐末。再謫高安。師出見之曰。老僧此夢與公遊山中。知公當復來。去與來宿緣也。無足怪者。高安山。舊有逍遙寺。賜田甚廣。經五代。亂民盜畊幾盡。後真淨文訴於縣。十得一二。於是眾請師住焉。師從之。哲宗紹聖乙亥十二月。策杖入山。山久廢不治。僧不至。師方治其缺圯。以延眾。明年丙子夏。師示疾。至九月戊甲入滅。世壽五十五。塔本山。

  安慶投子普聰禪師

  中秋上堂。寂住峰頭。葉落歸根。明月堂前。風搖玉露。且道。深秋一句。作麼生道。良久曰。古往不知何處去。後夜依前月到窗。師晚年道望益顯著。後於本山示寂。壽九十餘。

  開封褒親慈濟祥禪師

  上堂。梅花新綻。柳眼初開。雪散長空。風恬浪靜。文殊性海。普賢行門。直下分明。更無餘事。良久曰。莫錯認。

  法雲秀禪師法嗣
  東京法雲惟白佛國禪師

  靖江人。上堂。離婁有意。白浪徒以滔天。罔象無心。明珠忽然在掌。以手打一圓相。召大眾曰。還見麼。良久曰。看即有分 上堂。拈拄杖曰。山僧住持七十餘日。未曾拈動這箇。而今不免現些小神通。供養諸人。遂卓拄杖。下座 上堂。過去已過去。未來且莫算。正當現在事。今朝正月半。明月正團圓。打鼓普請看大眾。看即不無。畢竟喚甚麼作月。休於天上覓。莫向水中尋。師有續燈錄三十卷。入藏。

  建寧府保寧子英禪師

  錢塘人。上堂。拈拄杖曰。日月不能竝明。河海不能競深。須彌不能同高。乾坤不能同固。聖凡智慧不及。且道。這箇有甚麼長處。良久曰。節目分明。生來條直。冰雪敲開片片分。白雲點破承伊力。擊禪牀。下座。

  溫州僊巖景純禪師

  僧問。德山棒。臨濟喝。和尚如何作用。師曰。老僧今日困。僧便喝。師曰。却是你惺惺。

  寧國府廣教守訥禪師

  僧問。如何是古今常存底句。師曰。鐵牛橫海岸。曰如何是衲僧正眼。師曰。針劄不入。

  興元府慈濟聰禪師

  僧問。如何是道。師曰。此去長安。三十七程。曰如何是道中人。師曰。撞頭磕額 問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未審是甚麼動。師曰。低聲低聲 問如何是隨色摩尼珠。師曰。青青翠竹。鬱鬱黃花。曰如何是正色。師曰。退後退後 問釋迦已滅。彌勒未生。未審誰為導首。師曰。鐵牛也須汗出。曰莫便是為人處也無。師曰。細看前話 問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師曰。陝府鐵牛 上堂。三乘教典。不是真詮。直指本心。未為極則。若是通心上士。脫灑高流。出來相見。乃顧視大眾曰。休 上堂。終日孜孜相為。恰似牽牛上壁。大眾何故如此。貪生逐日區區去。喚不回頭爭奈何 上堂。一即一。二即二。把定要津。何處出氣。拈拄杖曰。彼自無瘡。勿傷之也。卓一下。下座。

  安州白兆山通慧珪禪師

  上堂。幸逢嘉會。須采異聞。既遇寶山。莫令空手。不可他時後日。門扇後。壁角頭。自說大話也。窮天地亘古今。即是當人一箇自性。於是中間。更無他物。諸人每日行時行著。臥時臥著。坐時坐著。祇對語言時。滿口道著。以至揚眉瞬目。嗔喜愛憎。寂默游戲。未始間斷。因甚麼。不肯承當。自家歇去。良由無量劫來。愛欲情重。生死路長。背覺合塵。自生疑惑。譬如空中飛鳥。不知空是家鄉。水裏游魚。忘却水為性命。何得自抑却問旁人。大似捧飯稱饑。臨河呌渴。諸人要得休去麼。各請立地定著精神。一念回光。豁然自照。何異空中紅日。獨運無私。盤裏明珠。不撥自轉。然雖如是。祇為初機。向上機關。未曾踏著。且道。作麼生是向上機關。良久曰。仰面看天不見天。

  廬州長安淨名法因禪師

  上堂。天上月圓。人間月半。七八是數。事却難算。隱顯不辨。即且置。黑白未分一句。作麼生道。良久曰。相逢秋色裏。共話月明中 上堂。祖師妙訣。別無可說。直饒釘觜鐵舌。未免弄巧成拙。淨名已把天機泄。

  廬州浮槎山福嚴守初禪師

  上堂。僧問。如何是受用三昧。師曰。拈匙放筋。問如何是正直一路。師曰。踏不著。曰踏著後如何。師曰。四方八面。乃曰。若論此事。放行則曹溪路上。月白風清。把定則少室峰前。雲收霧卷。如斯語論。已涉多途。但由一念相應方信。不從人得。大眾且道。從甚麼處得。良久曰。水流元在海。月落不離天 上堂。即性之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