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圓則不具。惟一具字顯今宗。入此宗者甚希有(光教志)。【標】公甞曰。佛法之要不在文字。而亦不離於文字。不在多讀。只金剛經一卷足矣。此經要處只九箇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九字。華言只一覺字耳。中庸誠字即此字也。此經於一切有名有相有覺有見皆掃為虗妄。其所建立者獨此九字。其字一。其物一。是一以貫之之一。非一二三四之一也。是不誠無物之物。非萬物散殊之物也。年過五十宜當留意。勿復因循。此與日用事百不相妨。獨在心不忘耳。但日讀一遍。讀之千遍。其旨自明。早知則早得力也(文憲通考)。

  劉安世

  安世。字器之。大名人。號元城。元祐中為中書舍人。甞曰。孔子佛氏之言相為終始。孔子之言毋意毋必毋固無我。佛之言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其言第若出一人。但孔子以三綱五常為道。故色色空空之說微開其端。令人自得耳。孔子之心佛心也。假若天下無三綱五常則禍亂又作。人無噍類矣。豈佛之心乎。故儒釋道其心皆一。門庭施設不同耳。又曰。古今大儒著論毀佛法者。盖有說也。且彼尾重則此首輕。【標】今為儒佛弟子者。各主其教。猶鼎足也。令一足失。可乎。則鼎必覆矣。彼世之小儒不知此理。見前輩或毀佛教。亦從而詆之。以謂佛法皆無足取。非也。士大夫多以禪為戲。此事乃佛究竟之法。豈可戲而為一笑之資乎。此亦宜戒。所謂禪之一字。於六經中亦有此理。佛易其名。達磨西來。此話大行。佛法到今果弊矣。只認色相。若渠不來。佛法之滅久矣。又上根聰悟多喜其說。故其說流通。某之南遷。雖平日於吾儒及老先生得力。然亦不可謂於此事不得力。世事有大於生死者乎。此事獨一味理會生死有箇見處。則貴賤禍福輕矣。老先生極通曉。但不言耳。又曰。溫公著論詆釋氏云。其玅不能出吾書。其誕吾不信也。某問如何是玅。曰無我。千經萬論只辨一箇我字。又問。如何是誕。曰其言天堂地獄不足信。曰佛之設此。俾人易惡向善耳。且鄒衍謂天地之外如神州赤縣者八九。莊子言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凡人耳目所不及。安知其無。公曰。吾欲扶教耳(鳴道集)。

  查道

  道。字湛然。徙居海陵。性至孝。鑿氷求鯉以養母。以文行稱於時。擢賢良。仕至待制。【標】守襄州日。聰禪師住石門請道為撰僧堂記。略曰。自佛法廣被。達磨西來。具信根者求證本源。衣不禦寒食不充腹。及正法漸漓。人法替怠。百丈禪師乃營棟宇以安老病。邇來禪剎競構宏壯。少年初學恣臥其間。殊不知化緣者勞形苦骨。施財者徼福懺罪。明因果者如臥銕床。若當冤敵。自非朝夕密密增長聖胎。其次親善知識者志求解脫。可以暫容其形。龍神攸護。其或心汩盖纏。身利溫暖。不察無明。不知命縮。惟記語言。自謂究竟。紀盡遷謝。墮彼惡趣。文夫猛利得不動心者哉。

  黃庭堅

  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謫涪州別駕。因號涪翁。後謫黔州。寓開元寺。寺有摩圍泉。又號摩圍老人。元祐中為太史。甞參黃龍心禪師求入道捷徑。師曰。只如仲尼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太史尋常如何理論。公擬對。師云不是不是。公迷悶不已。【標】一日侍師山行。桂花盛開。師云聞桂花香麼。公曰聞。師曰吾無隱乎爾。公遂有省。因訪黃龍死心新禪師。新問云。死必死。學士死。彼此燒作灰堆。向什麼處相見。公無語。新云。晦堂處參得底用未著在。後謫黔南。忽有省。乃云。尋常被天下老和尚謾却多少。唯有死心道人不肯。可謂真實相為。公在黔。止酒絕慾。讀大藏經三年。常曰。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此之八風於四威儀中未甞相離。雖古之元聖大智。有立於八風之外者乎。非學道不知也。公有發願文。略曰。我從昔來。因癡有愛。飲酒食肉。增長愛渴。入邪見林。不得解脫。今者對佛。發大誓願。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淫欲。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飲酒。願從今日。盡未來世。不復食肉。願我以此。盡未來際。忍事誓願。根塵清淨。具足十忍。不由他教。入一切智。隨順如來。於無盡眾生界中現作佛事。十方洞徹。萬德莊嚴。於剎剎塵塵為我求證。開我迷雲。稽首如空。等一痛切。公與胡少汲書曰。公道學頗得力。治病之方當深求禪悅。照破生死之根。則憂患淫怒無處安脚。疾既無根。枝葉不能為害。投子聰師.海會演師道行高重。不愧古人。皆可親近。若從文章之士。學妄言綺語。只增無明種子也。【標】撰荊南承天院記。略曰。儒者論一佛寺之費。盖中民百家之產。實生民糓帛之蠧。雖予亦謂之然也。然天下之善人少而惡人多。王者之刑賞以治其外。佛者之禍福以治其內。則於世教豈小補哉。而儒者甞欲合而軋之。是何理也。吉州慈恩寺仁壽塔記。略曰。隋文皇帝方隱約時。有異人以舍利一掬遺之曰。以此福蒼生。因忽不見。後周失御。隋文受命。仁壽改元。詔分舍利三十。置浮圖於天下高爽之地。皆發光現瑞。二年又以所餘舍利五十有三。分置五十三州。皆選有德行僧調護。至其州卜吉地為浮圖。吉州發蒙寺其一也(傳灯并本集)。

  晁說之

  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