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教則捨惡而趨善去偽而歸真。其視天下猶父之於子也。而子毀之。是猶子而刃父也。吾聞善觀人者。觀其道之所存而不較其所居之地。桀紂之居跖蹻之徒皆中國人也。然不可法者。以其無道也。舜生東夷。文王生西夷。由余生于戎。季札出於蠻。彼二聖二賢豈可謂之夷狄而不法乎。以五帝三王之代未有佛而長壽。外丙二年仲壬四年何其夭耶。以事佛之人主夭且亂。則漢明為一代之英主。梁武壽至八十六。豈必皆夭且亂耶。且子誦佛書。其疑與先王異者可道之乎。愈曰何暇讀彼之書。顛曰子以佛不道先王之法言。未甞讀彼之書。安知不談先王之法言耶。佛與人臣言必依於忠。與人子言必依於孝。及其言之至無方者也。無體者也。玅之又玅者也。愈曰師之言盡於此乎。顛曰。吾之所以告子者。盖就子之所能而為之言。非至乎至者也。愈曰幸聞其至者可乎。顛曰。誠爾心。盡爾性。窮物之理。極天之命。然後可聞也。【標】愈量移袁州。復造顛廬施衣二襲。請別曰。愈也將去師矣。幸聞一言。顛曰。吾聞易信人者必其守易改。易譽人者必其謗易發。子聞吾言而易信之矣。庸知復聞他說不復以我為非哉(備稽古略)。

  權德輿

  德輿。字載之。秦州略陽人。元和初拜禮部尚書同平章事。【標】甞著草衣禪師宴坐記。略曰。信州南嶽有宴坐之地。而禪師在焉。師居三十年。州人以草衣號焉。足不蹈地。口不甞味。時無寒暑。一繩床而已。身及智慧二俱清淨。微言軟語有時而聞。涉其境之遠近。隨其根之上下。如雨潤萬物風行空中。履其門閾皆獲趣入。若非斡玄機於無際。窮實相之源底。則四時攻於外。百疾生於內矣。古所謂遺物離人而立於獨者。禪師得之。嗚呼。世人感物以游心。心遷於物則利害生焉。吉凶形焉。牽縻羈鎻蕩而不復。而至人則返靜於動。復性於情。夭壽仁鄙之殊由此作也。斯盖世諦之一說耳。於禪師之道其猶稊稗耶(統紀)。

  李渤

  渤。字濬之。初隱廬山。久之更徙少室。元和初。李巽.韋況交章薦之。以右拾遺召。不拜。穆宗召為考功員外郎。進諫議大夫。為江州刺史日甞問歸宗常禪師曰。須彌納芥子即不問。如何是芥子納須彌。師曰。人傳使君讀萬卷書是否。渤曰然。師曰。摩頂至踵如椰子大。萬卷書何處著。渤有省(唐史并傳燈)。

  李泌

  泌。字長源。初無妻。不食肉。代宗強詔食肉娶妻。德宗朝進禮部尚書同平章事。封鄴侯。聞瓚禪師居南嶽。人號嬾殘。泌往謁之。聞譯經聲先悲愴而後悅豫。知為隱者。候之良久。瓚撥火出芋食之曰。領取十年宰相。至是泌用事。為帝言其高行。詔徵之。【標】使者至石窟宣麻。瓚寒涕垂頤凝然而坐不以介意。使回以聞。德宗益嗟敬之(唐史并傳燈)。

  孟簡

  簡。字幾道。元和中為尚書。素好佛。韓愈與書有云。積善積惡殃慶自以類至。何有去聖人之道從夷狄之教(云云)。【標】簡答書云。來示云。積善積惡殃慶自以類至。若是則釋氏辨之精詳。盡欲人積善耳。故迦文為大士言六度。為中根言十二因緣。為小根言四聖諦。又云。依法不依人。假如飛廉惡來之所為者皆亡國滅身之道。故雖華夏其可從乎。夏禹文王之所作皆萬世受賜。故雖戎狄其可斥乎。閤下徒以夷狄之說辱聖賢之身。聖賢之身必能忍辱。聖賢之法其可辱乎。深所不取也。但閤下不奉即已。區區毀黷。豈積善之云乎。彼楊墨老氏之書。其所述。作於理偏虗。非中道要切。釋氏之教則不然。大明積惡之根源。覈天下神道報應之微細。皎然言善惡之異路。為廣其道。奈何韓君以愚人下俚翁嫗之情見待之耶。然其法行於世。使人人自畏惡修善。豈不大助教化之防與(附見韓文公集)。

  梁肅

  肅。字敬之。安定人。以補闕修史侍皇太子。卒贈禮部郎中。【標】學天台教於荊谿禪師。深得心要。以止觀文義弘愽。覽者費日。乃刪定為六卷。行於世。有天台禪林寺碑.天台止觀統例.智者大師傳論(統紀)。

  于頔

  頔。字允元。貞元十四年拜山南東道節度使。【標】初為湖州刺史日。進沙門皎然杼山詩集藏於御書殿。頔甞問紫玉禪師。如何是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師曰。于頔這客作漢。問恁麼事作麼。頔當時失色。師指云。祇這箇便是漂墮羅剎鬼國也。頔聞已信受(傳灯)。

  李吉甫 武元衡 高崇文 薛華 鄭餘慶 陸長源

  吉甫。字弘憲。元和二年擢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甞請清涼觀師為述華嚴正要一卷。武元衡。字伯蒼。元和中拜相。甞請清涼著法界觀玄鏡一卷。高崇文。其先自渤海徙幽州。七世不異居。開元中再表其閭。累官金吾將軍。擒劉闢有功。封南平郡王。請清涼著鏡燈說文一卷。薛華。為滑州節度使。與孟簡.錢徽.白居易.杜羔等請清涼製七處九會華藏界圖心鏡說文十卷。鄭餘慶。字居業。鄭州滎陽人。擢進士第。貞元中拜同平章事。請清凉造華嚴綱要三卷。陸長源。吳中人。為汝州刺史。甞撰華嚴經清凉疏序。略曰。大方廣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