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梁為長城令。清廉不受禮遺。夏節至。忽榜門受餉。數日中得米一千斛。悉以代貧人輸徂。嘗得栴檀製為佛像。而無圓光。因夢沙門杖錫來曰。何家有桐盾可求。翌日買之。何曰。君胡得知。敬叔以夢告。何氏驚喜。遂與之(南史并感通錄)。

  後梁

  都江陵。三主。三十三年。

  宣帝

  帝諱詧。昭明太子第三子。即位改元大定。召僧遷為荊州大僧正。帝初封岳陽王。嘗鎮越州。重修甎木二塔。先是沙門曇彥與許詢同造此塔。未就而詢亡。至是彥年百二十歲。預告門人曰。許玄度來也。詧至鎮。便詣寺訪塔。彥出召之曰。許玄度來何暮。昔日浮圖【標】今如故。彥遂以三昧力加之。詧即悟前身為許玄度也。乃增廣其故宇。為母寶林夫人祈福。故號寶林寺(寺記并釋監)。

  明帝

  帝諱巋。即位改元天保。於荊州造天皇.陟屺.大明.寶光.四望等寺(辨正錄)。

  佛法金湯編卷第四

    天台釋如惺重校

  佛法金湯編卷第五

    會稽沙門 心泰 編
    天台沙門 真清 閱

  陳

  都建康。起武帝丁丑。盡後主己酉。凡五主。三十三年。

  武帝

  帝諱霸先。字興國。姓陳。吳興長興人。其本甚微。自云漢太丘長寔之後。永定元年。詔迎佛牙於杜姥宅。設四部無遮大會。二年。於楊州造東安.興皇.天宮等寺。五月。帝幸大莊嚴寺捨身。翌日表請還宮。設會供僧布施放生。金陵七百餘寺侯景焚蕩幾盡。帝悉令脩復。翻經講道。詔寫藏經。造金銅佛像。度僧尼各若干(辨正錄)。

  文帝

  帝諱蒨。字子華。武帝兄。昭烈王長子。天嘉元年勑沙門寶璚為京邑大僧統。四年於大極殿設無礙大會行捨身法。修治故寺。寫經度僧。倍於前朝(六帖)。【標】嘗製法華懺文。略曰。竊以前佛後佛種種因緣。已說當說各各方便。莫非真語。悉為玅法。理無二極。趣必同歸。但品位分淺深。覺悟有遲速。法雨一味。得之者參差。法雷一音。聞之者差別。是以小乘頓教由此各名。聲聞菩薩因斯分路。至如鹿苑初說羊車小乘。灰斷涅槃。分段解脫。以諸佛之善巧。會眾庶之根機。是曰半字。未稱三點。及夫會三歸一返本還源。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滅化城於中路。駕寶車於四衢。衣裡明珠隱而還現。髻中珍寶於焉始得。出寶塔於虗空。涌菩薩於大地。現希有事。證微妙法。最勝最尊。難逢難值。弟子以因地凡夫屬符負荷。欲憲章古昔用拯黎元。所以憑心七覺。繫念四勤。住菩薩乘。顯無三之教。學如來行。開不二之門。汲引群迷。導示眾惑。今謹於某處建如干僧藏法華懺。願多寶如來從地湧出。普賢菩薩乘象空來。並入道場證明功德。總持性相同到無生(弘明集)。

  宣帝

  帝諱頊。字紹世。昭烈次子。大建元年於揚州建太皇寺。復造七級浮圖。是年南岳九仙觀道士歐陽正則等誣奏南岳思禪師。言其受齊賂。鑿斷岳心釘后興妖。帝遣使追師。後七日師至京。四門關吏皆見師入。感驚悟其神。帝乃迎師入殿供養。一無所問。以道士欺罔當棄市。師為懇告乃免。三年詔國內僧受戒未滿五夏者皆參律部。都邑大寺廣置聽律之場。勑瑗律師總監。有司給衣食。七年又造七級大塔。帝在位造金銅佛像寫藏經度僧尼盛擬先朝(釋監)。

  後主

  後主。諱叔寶。字元秀。宣帝長子。至德元年勑沙門慧暅為京邑大僧正。二年詔虎丘智聚法師赴太極殿講金光明經。三年詔顗禪師入京居靈曜寺。四月赴太極殿講大智論般若經題。久之遷居光宅寺。帝幸聽講仁王經。時朝議以僧尼類多無業欲令策經。不通者皆罷之。顗禪師諫曰。調達日誦萬言未免淪墜。般特惟憶一偈乃證四果。篤論為道。豈關多誦。帝大悅。即停搜簡。四年正月詔顗禪師赴崇正殿為皇太子授菩薩戒。設千僧齋(智者本傳并統紀)。

  徐陵

  陵。字孝穆。為吏部尚書。年數歲。沙門寶誌摩其頂曰。天上石麒麟也。【標】嘗聽智者講經。因立五願。一臨終正念。二不墜三塗。三人中託生。四童真出家。五不墮流俗之僧。後至唐貞觀間生縉雲朱家。年十八將納婦。路逢梵僧謂曰。少年何意欲違昔誓。因示其五願。少年聞已不復還家。即往天台國清寺投章安法師為師。咨受心要。證法華三昧。號智威禪師(僧傳并統紀)。

  陳伯智 淵

  伯智。字策之。封永陽王。文帝第八子。至德初出為東陽刺史。請智者開講。稟菩薩戒執弟子禮。晝聆講說夜習坐禪。淵。後主子也。至德四年正月十五日於崇正殿設千僧齋。請智者授菩薩戒。其請戒文云。重道尊師由來尚矣。請世世結緣。遂其本願(統紀)。

  江總

  總。字總持。蒨之孫。少孤。依外氏。故杜詩云。江總外家養。仕陳為尚書。【標】嘗撰陳群臣請武帝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