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十八地獄。咸在此城。策見心中怕懼。唯知念佛。心中恒誦般若不絕。二僧即將策出城門。至於本來之道。五箇道相近。意中荒迷。不知本從家之道。二僧即欲別策而去。禮拜求請。五道之中。不知弟子從何道去。願師慈悲。示其道處。二僧即於中道引前。可行十里許。有一大門。塞其道口。不得而過。二僧以錫杖開之。即語策云。努力勤修功德。誦般若經。莫生懈怠。必得長壽。策別師至家。體中醒悟。父母親知。並悉忙怕。以禮慰喻。說其因緣。蒙放還家。功德之力。聞者欣悅。心意泰然。以此誦經齊戒功德。勸化一切。各各發心。讀誦般若經。一日不闕。更加精進。又得長年。
又曰。天水郡隴城縣袁志通。年未弱冠。住持齋戒。讀誦法華金剛般若等經。六時禮懺。不曾有闕。年二十。即點入清德府衛士。名掛軍團。奉勑差征白蠻。從家至彼一萬餘里。在路晝夜禮誦不闕。至南蠻之界。官軍戰敗。兵士散走。當時徒侶一百餘人。不知所投。多被傷殺。志通惶迫。奔走無路。忽有五人。並乘牝(頻殞反)。
馬。在通前後。有一人走馬告通曰。莫怕莫懼。汝具脩功德。前後圍繞。不能為害。行可七里有餘。至一塔廟。即入其中藏隱。蠻即還營。忽有二僧來通所。語通云。檀越誦金剛般若法華。禮念諸佛。不可思議。故遣救汝。向者五人。乘馬在汝前後者。並是法華般若之力。亦同救汝怨賊傷害汝身。好脩福業。誦持經典。莫生懈怠。一切諸善神王。恒相衛護。作是語訖。即乘空而去。通經日不得食。非常飢乏。須臾有二童子。將一鉢飯并醬菜及餅。與通而食。食訖又告通。勤脩功德。誦般若經。莫令廢闕。語訖主乘空而去。通涕淚悲泣。深心懺悔。即投大軍。頻經三陣。不被寸鐵所傷。據此因緣。並是法華般若之力。於後蠻破。官軍放還。專心誦持法華般若。不敢怠慢。
又曰。貞觀八年正月二十八日。身患。至二月八日夜。命終。遂被將向王前。閱過徒眾甚多。通在後而立。其典唱名。王即問其善惡之業。亦依次而配。末後始唱通過。具問生存作何福業。通即啟王言。一生已來誦持金剛般若法華經等。常持齊戒六時禮佛。王聞此言。即合掌恭敬。歎言。善哉。善哉。此人功德不可思議。語使者當取之日。據何簿帳而追。付主司。細撿文籍。不枉將來。其主司開天曹檢報。此人更有六年壽命。未合即死。王乃索案自尋。果然非謬。語左右侍者。取床几將來。即於南廂持金床玉几。至王前。即遣殿上西邊安置。鋪種種氈褥。遣通上床誦經。便誦般若法華各一卷。並悉通利。又使典藏中取其人誦經及修功德文簿典與通。向西廂遂往取。可行二里。有大經藏。所有功德簿帳。咸在其中。並七寶嚴飾。使者於冣下中取得一卷。可有十紙。題名。袁志通造功德簿。即持向王邊開檢。其中注通誦般若經一萬遍。禮佛齊戒功德。總在其中。王語使人。其通所造功德。甚深甚深。將地獄觀看。知其罪福。使者奉勑。引通出城。西北五里有餘。有一大城。樓櫓却敵。鐵網垂下。門中有四獄卒。頭如羅剎。身形長大。手持鐵叉。左右而立。有二銅狗。在門兩廂。口吐融銅。流灌獄所。注射罪人。一切受苦之人。並從此門而入。十八地獄。並在此城。通見如此。身心戰慄。無以自安。領將詣王。白言見地獄訖。王語通云。汝今具見受罪福業。好勤精進。讀誦莫廢。汝今有命六年在。放汝還家。莫生退心。落入惡道。無人救汝。必須讀誦不退菩提。放汝長年。至老命終。必生淨土。
朝請大夫行國子監大學愽士吳思玄。常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初日別兩遍。五六年後。即日別一遍。兄思溫以長安元年任漢州縣竹縣令。染患入京醫療。寄在殿中省尚藥奉御張慶家針灸。忽然病發。非常困重。張慶綰攝諸巫術之士。時有務州褚細兒。亦甚見鬼。在慶中庭。為溫祈禱。其時著緋官數人。思玄在別處止宿。人報兄患發。奔走來看。先至慶中庭。亦同祈請。未曾與褚相識。褚遂云此官不知何人。諸鬼神見之皆悉散走。思玄聞此。倍加精勵念誦。一二日間。兄病遂差。初思玄去萬歲登封元年行至中渭橋。見一人甚老。著重縗(音催)服。恠而問之。老人云。某乙年八十二。為親生母著服。母年一百七歲。近日始亡。復問作何將養。得此長壽。其人報云。孃年四十三時。有人教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每日兩遍。從少至老。未曾暫闕。更有阿姨并及隣母。總有四人。同業相共受持。姨亡已經一年。壽一百十四歲。自餘兩箇。今各年九十已上。至今竝在(吳思玄親自錄出)。
申州大雲寺僧釋德遵者。即義陽縣人也。時年五十一二。染疾彌留。氣力虗惙。時起彼有張照藏者。洞曉陰陽。有張則者。極明醫術。推步年命。以為厄運之期。診(音軫)候經脈。(音夌)治非針藥之救。遂啟請發願。誦金剛般若經。力疾扶羸。日數十遍。誠心懇至。感乎幽明。却倚蒲團。因而彌勵。不捨晝夜。誦持此經。未盈旬月。漸覺瘳(音柚)愈。將涉時序。了然痊復。長安三載。獻忠任申州司戶。其僧尚存。向逾七十。每見自說。嗟嘆者久之。德遵自此之後。常以般若為務。則知大乘之力。豈術數能知。非夫淨信通神。達空體妙智。該上上者。焉肯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