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4-佛藏 -01-史传部

22-中国撰述史传部感应神异传-神异典释教部纪事---第14页

死後。為我請大德。施戒剃髮鬚。著三衣火葬。勿以金寶置棺內。億為諸孤議曰。公三公也。斂贈公袞。豈可加於僧體。但以三衣置柩中。不藏寶玉。
  國老談死。王旦在中書二十年。常日罷歸。徑趨書閣。闔扉以自息。雖家人之親密者。不復接焉。常以蝗旱憂愧辭位。俄而疾發不食。真宗命內饔。為肉糜宸翰緘器以賜。日常三四。旦疾亟聚家人謂曰。吾無狀久坐台可。今且死矣。當祝髮緇衣。以塞吾平昔之志。未幾而絕。家人輩皆欲從其言。惟壻蘇耆力排止之  李允則守雄州。匈奴不敢南牧。朝廷無北顧之憂。一日出官庫錢于緡。復斂民間錢起浮圖。即時飛謗至京師。至於監司。亦屢有奏削。真宗悉封付允則。然執政者。尚暄沸。真宗遣中人。密諭之。允則謂使者曰。某非留心釋氏。實為邊地。起望樓耳。蓋是時北鄙方議寢兵罷斥堠。允則不欲顯為其備。然後毀謗不入。畢其所為。
  佛祖統紀。天禧四年十二月。翰林學士楊億卒。億留心禪觀。自屬疾。即屏葷茹。臨終之日。為空門偈以見志。識者知其有得佛氏之學。
  畫墁錄。丁晉公南遷。過潭州雲山海會寺供僧。致獼猴無數滿山谷。林木皆折。不可致詰也。
  國老談苑。丁謂既竄朱崕路。由湘潭佛寺飯僧。為文以自敘。其略曰。補仲山之袞。雖盡巧心和傅說之羹。難調眾口。既至貶所。教民陶瓦。先為公宇。次營所居之第。為小樓。日遊其上。閱書焚香。怡然以自得。
  宋史陳恕傳。恕素不喜釋氏。嘗請廢譯經院。辭甚激切。真宗曰。三教之興。其來已久。前代毀之者多矣。但存而不論可也。
  呂大臨傳。富弼致政於家。為佛氏之學。大臨與之書曰。古者三公無職事。惟有德者居之。內則論道于朝。外則主教于鄉。古之大人。當是任者。必將以斯道。覺斯民。成己以成物。豈以爵位進退。體力盛衰。為之變哉。今大道未明。人趨異學。不入於莊。則入於釋。疑聖人為未盡善。輕禮義。為不足學。人倫不明。萬物憔悴。此老成大人。惻隱存心之時。以道自任。振起壞俗。在公之力。宜無難矣。若夫移精變氣。務求長年。此山谷避世之士。獨善其身者之所好。豈世之所以望於公者哉。[弓*丙*弓]謝之。
  周沆傳。沆進樞密直學士。知成德軍俗方棄親事佛。沆閱按斥數千人。還其家。
  程顥傳。顥父珦徙知漢州。嘗宴客開元僧舍。酒方行人懽言。佛光見觀者。相騰踐不可禁。珦安坐不動。頃之遂定。
  佛祖統紀。仁宗天聖元年。上常頂玉冠。上琢觀音像。左右以玉重。請易之。上曰。三公百官。揖於下者。皆天下英賢。豈朕所敢當。特君臣之分。不得不爾。朕冠此冠。將令回禮於大士也。
  佛法金湯編。李覯字泰伯。旰江人。皇祐二年。范文正公表薦之。就門除一官。復充太學說書。未幾而卒。嘗箸潛書。力於排佛。明教嵩公。攜輔教編謁之。覯方留意。讀佛經。乃悵然曰。吾輩議論。尚未及一卷心經。佛道豈易知耶。其門下士黃漢傑者。以書詰之。覯答之。略曰。民之欲善。蓋其天性。古之儒者。用于世。必有以教道。之民之耳目口鼻心智百骸。皆有所主。其異端何暇及哉。後之儒者用于世。則無以教道。之民之耳目口鼻心智百骸。皆無所主。舍浮圖何適哉。
  學佛考訓。歐陽永叔。每誹斥佛氏。已而參知政事。輙病夢至一所。十人冠冕。環坐一人曰。參政安得至此。宜速反舍公出門數步。復往問之曰。君等豈非釋氏所稱十王者乎。曰然。公由是篤信佛法。
  宋仁宗雅好禪學。嘗閱投子語。至僧問如何是露地白午。投子連叱。遂有省。因作釋典頌十四篇。其首章曰。若問主人公。真寂合太空。三頭并六臂。臘月正春風。後以賜大覺。璉璉因屬和。
  道山清話。富丞相一日。於墳寺鬀度一僧。貢父聞之笑曰。彥國壞了幾個才。度得一個人。問之曰。彥國每與僧對語。往往獎予過當。其人恃此傲慢。反以致禍者。攽目擊數人矣。豈非壞了乎。皆大笑。然亦莫不以其言為當也  邵康節。與富韓公在洛。每日晴。必同行至僧舍。韓公每過佛寺神祠。必躬身致敬。康節笑曰。無乃為侫乎。韓公亦笑。自是不為也  呂晦叔為中丞。一日報在假館中。諸公因問。何事在假時。劉貢父在坐。忽大言。今日必是一個十齋日。蓋指晦叔好佛也  張天覺好佛。而不許諸子誦經云。彼讀書未多。心源未明。纔拈著經卷。便燒香禮拜。不能得了  或問范景仁。何以不信佛。景仁曰。爾必待我合掌膜拜。然後為信邪。
  可談楊傑次公。留心釋教。嘗因上殿神考頗問。佛法大槩。楊並不詳。答曰。佛法實亦助吾教。既歸。人咸咎之。或責以聖主難遇。次公平生所學如此。乃唯唯何也。楊曰。朝廷端欵明辨。吾懼度作導師。不敢妄對。
  春渚紀聞。龔彥和正言自貶所歸衛城縣。寓居一禪林。日持鉢隨堂供。暇日偶過庫司。見僧雛具湯餅。問其故。云具殿院晚間藥食。龔自此不復晚食云。
  吹劍錄。溫公不好佛。謂其微言不出儒書。而家法則云。十月就寺。齋僧誦經。追薦祖先。
  澠水燕談錄。近士大夫。多修佛學。司馬溫公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