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  趙凡夫  劉玉受(楊子澄 維斗 公幹 李子木 徐九一 劉公旦 姚文初)

傳四十八
  王孟夙  丁劒虹  朱白民(婁子柔)  莊平叔  黃元孚  聞子與  黃子羽  錢伯韞  吳瞻樓  王先民  陳用拙  駱見於  程季清

傳四十九
  周景文  姚孟長

傳五十
  馬邦良  徐成民

傳五十一
  蔡維立  劉長倩  黃元公  黃介子  黃蘊生(唐昌全 黃淵耀 陳俶 侯元演 元潔 夏雲蛟)

傳五十二
  金正希  熊魚山(姜如農 張大圓)

傳五十三
  溫月峰  崔應魁  蔣虎臣  李生(洞庭生)

傳五十四
  嚴仲慤(周知微)  宋文森  畢紫嵐

傳五十五
  周安士

傳五十六
  知歸子

  大清乾隆四十年吳縣龔履雲錄於齊門蔣民舘舍

  

  居士傳一
  牟安支二竺闕孫謝傳

  佛法之東。自漢明帝始。永平三年。帝夢見神人。身長丈六。尺項有日光。飛在殿前。明日博問羣臣。何神人也。傅毅進曰。臣按周書異記云。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平旦時。大風起宮殿。民居震動。其夜有五色光。氣貫太微。徧於四方。作青赤色。王問太史蘇由曰。是何祥也。對曰。西方有大聖人降生。後一千年聲教被此土。王使鐫石記之。瘞於南郊天祠前。以年計之。今一千一十年矣。陛下所夢將是乎。帝以為然。遣郎中蔡愔.博士蔡景王遵等十有八人。西訪其道。至大月氏國。遇迦葉摩騰.竺法蘭。持優填王所造[疊*毛]像并四十二章經而東。遂與偕至洛陽。帝為立寺雍門外。由是象教興焉。其後王公貴人禱祀祈福者眾。實罕明其道。學士大夫格以五經之文。斥為異術。有蒼梧牟融者。作理惑論以解之。問曰。何以正言佛。佛何謂也。牟子曰。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緒。佛之言覺也。恍惚變化。分身散體。能圓能方。或小或巨。或隱或彰。蹈火不燒。履刃不傷。在汙不染。在禍無殃。欲行則飛。坐則揚光。故號為佛。問曰。何以謂之道。道何類也。牟子曰。道之言導也。導人致於無為。牽之無前。引之無後。舉之無上。抑之無下。視之無形。聽之無聲。四表為大宛延其外。毫釐為細間關其內。故謂之道。問曰。孝經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曾子臨歿啟予手足。今沙門剃頭。何其違聖人之語。不合孝子之道也。牟子曰。昔齊人乘船渡江。其父墮水。其子攘臂捽頭顛倒。水從口出。父命得蘇。夫捽頭顛倒不孝莫大。然以全父之身。若拱手脩孝子之常。父命絕水矣。孔子曰。可與適道。未可與權。所謂時宜施者也。且泰伯斷髮文身。自從吳越之俗。違於身體髮膚之義。然孔子稱之其可謂至德矣。由是而觀。苟有大德不拘於小。沙門捐家財棄妻子。不聽音不視色。讓之至也。何違聖語。不合孝乎。問曰。佛言人死當復更生。僕不信此言也。牟子曰。身譬五糓之根葉。魂神五糓之種實。根葉生必當死。種實豈有終亡。問曰。佛道崇無為。樂施與。持戒兢兢。今沙門耽好酒漿。或畜妻子。取賤賣貴。專行詐紿。此得謂之無為耶。牟子曰。工輪能與人斧斤繩墨。而不能使人巧。聖人能授人道。不能使人履而行之。皐陶能罪盜人。不能使貪夫為夷齊。五刑能誅無狀。不能使惡人為曾閔。堯不能化丹朱。周公不能訓管蔡。豈唐教之不著。周道之不備哉。然無如惡人何也。問曰。吾子之說。其辭富。其文熾。是子之辨也。牟子曰。非辨也。見博故不惑耳。問曰。見博亦有術乎。牟子曰。由佛經也。吾未解佛經之時。惑甚於子。雖誦五經。適以為華。未成實矣。吾既覩佛經之說。覽老子之要。守恬淡之性。觀無為之行。還視世事。猶臨天井而闚溪谷。登嵩岱而見邱垤矣。問曰。吾昔在京師入東觀遊太學。視俊士之所規。聽儒林之所論。未聞脩佛道以為貴。自損容以為上也。吾子曷為耽之哉。牟子曰。老子曰。名者身之害。利者行之穢。赴趣閒隙務合當世。此下士之所行。中士之所廢也。况至道之蕩蕩。上聖之所行乎。杳兮如天。淵兮如海。不合闚墻之士數忉之夫。固其宜也。彼見其門。我覩其室。彼采其華。我取其實。彼求其備。我守其一。子速改路。吾請履之。論凡三十七條。其大指如此。融才甚高。通百家之說。見漢末天下擾亂。屢被州辟不起。太守復委以使命。以母喪不果行。既而歎曰。老子絕聖棄智脩身保真。萬物不干其志。天下不易其樂。故可貴也。於是銳志佛法。兼研老子五千言。肆志相羊終身不仕(佛祖通載.宏明集)。

  安元

  安息國人也。志性貞白。為優婆塞。嚴秉法戒。博通群經。漢靈帝末游宦洛陽。官騎都尉。常與沙門講論道義。時僧佛調方譯法鏡經。元口譯梵文。佛調筆受。詞旨兩得。見述後代(出三藏記集)。

  支恭明

  名謙。一名越。大月支人也。大父法度以漢靈帝世率國人數百歸化。拜率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