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台教。住持此山。宗曉甞親訪之。因得其詳。

  高尼(凡一十三人)
  洛陽馨法師

  東晉時有尼竺道馨。生於泰山羊氏。立性專謹。與物無忤。在沙彌時為眾所使。甘苦無倦。年二十誦法華.維摩二經。研求理味。老而益勤。比丘尼誦經自馨始也。住洛陽東寺。秉節戒行。為人所宗。時有一女名楊令辯。專行黃老服氣之術。人亦敬事。而嫉馨為人。密以毒藥納其食。馨中之。弟子問病所得。乃曰。成不道也。皆酬夙緣耳。遂卒(大藏高尼傳羣字函)。

  司州賢法師

  尼諱智賢。俗趙氏。常山人。戒行修謹。曠然不雜。時司州太守杜霸信服黃老。嫉忌釋宗。符下簡汰。制格高峻。非凡所能。以格試賢。賢則有餘。逼賢獨住。賢識其意。誓不外犯。及符堅立。特敬之重。為造織繡袈裟。後住西寺。洪顯大法。誦正法華經晝夜一徧。其所住處常為眾鳥依棲。經行隨逐(高尼傳)。

  江陵壽法師

  宋元嘉中有尼道壽。不詳何許人。清和恬寂。以孝恭稱。幼受五戒。未甞毀破。因丁父憂。遂成瘦疾。年深不差。乃甞願曰。吾若疾愈即往出家。病果愈。因從剃落。晚住江陵祇洹寺。勤苦絕倫。誦法華經滿三千徧。每見光瑞。不以為稱。一夜忽見空中寶蓋垂覆頂上。時以為持誦之驗(高尼傳)。

  江陵玉法師

  尼慧玉。長安人。勤行戒善。道德通備。教化游行不避寒暑。住江陵牧牛寺。誦法華.楞嚴等經。旬日通利。世以為奇。宋元嘉中為苦行。齋誓曰。吾若誠心有感。捨身之後必見佛土。七日之中願見佛光。至于五夜。寺東樹林忽現光相。形色赫然。眾見歡喜。即於發光之地起立禪堂以安清眾(高尼傳)。

  山陰宣法師

  法宣尼。剡川王氏女。幼抗志離俗。七歲即蔬食。十八誦通妙法。兼能解其指歸。坐臥之時輙見帳蓋覆上。驟有媒娉。誓而却之。年至二十。父母攜就齊明寺從釋。即於是日帳蓋不現。自爾愽覽經論。探頤奧理。晚遷山陰昭明寺。經律迭講。聲高禹穴。所得嚫施。造像寫經。梁衡王元簡到郡請為母師(高尼傳)。

  高郵華手尼

  尼高郵縣人。志節霜淨。言行冰清。誦妙蓮華不捨晝夜。初誦一卷。忽於右手爪上生一華。狀如綾系。次第誦至第五。五指爪上皆生一華。誦徹六七。掌上併生二華。大過爪上。由是聲傳帝闕。陳武皇勅入看之。從此郡人競呼為華手尼(靈瑞集)。

  河東尼信師

  唐武德中有尼法信。通持法華經。謹愿始終。仍欲精寫一部。遂訪書人。倍酬其直。別置堂戶令書之。每一起一浴。更著淨衣。仍於案上鑿壁通外。如一竹筒。書生凡出息。輕含竹筒吐息于外。寫經七卷。八年乃終。設齋慶懺。立淨道場。香華崇奉。至貞觀十三年。有龍門寺僧法端常講是經。以此尼經本精至。遣人往請。尼固辭不已。而自送去。及法端開讀。唯見黃紙。了無一字。端慙懼。即還之。尼知有所犯。即以香湯灌滌其函。頂戴遶佛行道凡七晝夜。及開視之。還復如故(法苑珠林)。

  東京法忍二師

  晉陵黃氏。生二女。姊五歲。妹三歲。適有人於庭誦蓮經。姊妹聽之乃曰。吾解此矣。從此遂能談實相之義。後俱於京師安國寺為尼。長名持法。次曰慧忍。二人同志修法華三昧。忽有一尼自號空姑。詞貌甚異。與共止宿。每至中夜身光赫然。如是三年而去。或者問之。二尼皆笑而不答。識者案經即普賢也。由是名動京師。雖一行禪師亦復欽敬。梁肅為作行狀云。

  荊州姊妹二尼

  貞觀初。荊州有姊妹二尼。同誦法華。深厭形器。俱欲捨身求無上道。從此漸斷粒食。服諸香油。預告道俗尅日焚然。即於城大街置二高座。以蠟布纏身。唯出面目。誦法華至藥王品。姊先以火炷妹頂。妹即以火炷姊頂。清夜兩炬炳曜同輝。火沿至眼。經聲尚明。至於明旦。合座同燒。骨肉並銷。二舌俱在。眾為起塔以旌萬世。見續高僧傳遺身科。

  潤州潤法師

  尼法潤。住丹陽三昧王寺。自少入道。精修禪慧。通誦蓮經。日夕不替。至七十四而化。遺言令露屍施生。命弟子遵承。蟲獸噉盡。唯心舌俱存。舌猶赤色。心稍黑焉。眾即起塔緘奉(靈瑞集)。

  京師尼通師

  宋元嘉中京簡靜寺有尼智通。年貌姝美。信道不篤。罷嫁為梁群甫妻。後生一子年七歲。家貧無衣。為尼時有法華等數卷經。皆素絹書之。即浣擣為衣。兒著之病作。恍惚驚悸。變體剝爛。狀若火瘡。生白蟲。日去升餘。燥痛煩毒。晝夜號叫。忽聞空中告云。壞經為衣。得此劇報。旬餘而死(法苑珠林)。

  信男(凡三十二人)
  廬山劉遺民

  劉程之。德號遺民。漢楚元王之裔。墳典百家。尤好佛理。義照公候。辟命皆遜免之。廬山遠公結十八賢蓮社。推公為上客。自是卜居西林。十二年中修念佛三昧。一日縈疾注念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