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藏經 新修往生傳
宋 王古輯撰
新修淨土往生傳序
眾生心淨。則佛土淨。法性無生。而無不生。有佛世尊。今現說法。在極樂國。號阿彌陀。緣勝劫長。悲深願大。無邊際光明攝受。不思議淨妙莊嚴。珠網麗空。瑤林矗地。池涵八德。蓮發四光。韻天樂於六時。散裓花於億剎。諸佛共讚。十方來歸。彌陀心內眾生。新[?夕]攝化。眾生心中淨土。念[?夕]往生。質託寶蓮。不離當處。神超多剎。豈出自心。如鏡含萬像。而無有去來。如月印千江。而本非升降。被圓頓機。則背一生補處。開方便門。則有九品階差。念本性之無量光。本來無念。生唯心之安養國。真實無生。解脫苦輪。十念示超於寶地。會歸實際。二乘終證於菩提。如大舟載石。而遂免沉淪。若順風揚帆。而終無留難。悟之則甚近而不遠。迷之則易往而無人。差夫。學寡障多。疑深觀淺。行為權小。聞若存已。則是以馬鳴龍樹為未然。天台智覺為不達。不信當授菩提記。不肯頓生如來家。籠鳥曰衍魚翻為淤戱。隙駒風燭。妄計久長。虛受一報身。枉投諸苦趣。豈知。大雄讚勸。金口丁寧。侶聖賢於剎那。具相好於俄頃。樂受則永拋五濁。悲增則四(〔考〕四恐回)救三塗。於此不知。是為可憫。自魏晉大經初出。有遠顯諸賢繼修。事列簡編。驗彰耳目。福唐釋戒珠。接十二家傳記。得七十五人。今復蒐補闕遺。芟夷繁長。[言*宛](〔考〕[言*宛]。恐該)羅別錄。增續新聞。共得一百一十五人。隱顯畢牧(〔考〕牧。恐收)緇素脩列。會江河淮濟於一海。融[全*并]盤釵釧無。元豐七年八月十五日。清源王古序(二金。標為險道之律梁。永作後來之龜鏡)(〔考〕二金以下至終十六字當入前行釧無下)。
新修淨土往生傳卷上
無量壽佛經。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於此世界。有幾不退菩薩。生無量壽佛圓(〔考〕圓。恐國)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十方世界。無量佛國。其往生者。甚多無數。我但說十方諸佛名字。晝夜一劫尚未能竟。觀無量壽佛經。佛記婁(〔考〕婁恐韋)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皆得往生極樂國土。釋迦文佛父王眷屬。七萬釋種皆生極樂國。入楞伽經云善惠當知。善逝涅槃後於末世中大名德。比丘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顯我大乘法。初得勸(〔考〕勸恐歡)喜地。往往極樂國。自經法東傳。始於魏晉。依經起行。浸有其人。蓮社之唱。自遠公始。至天台。辨教理益顯。大破群疑。今自舊傳。博採列記。芟煩補闕斷。自遠公已下。至於近年。耳聞所接。得一百餘人。更廣[祧-兆+旬]求續增編次。
正傳二十五人(附見十五人)
一 東晉廬山釋惠遠(佛陀耶舍惠特〔考〕特寶珠集作持。曇順附) 二 西晉江東釋僧顯 三 東晉廬山釋惠永 四 東晉山陰釋惠虔 五 東晉廬山釋惠恭(僧光惠堪惠蘭附) 六 東晉廬山釋僧濟 七 東晉廬山劉裎之 八 東晉闕公則 九 劉宋江陵釋曇鑒(道海曇源逍廣道元附) 十 姚秦長安釋僧叡 十一 劉宋交阯釋曇弘 十二 烏長國王 十三 宋世子親屬四人 十四 劉宋金陵尼法盛 十五 劉宋丹陽尼道瑗 十六 南齊揚都釋惠進 十七 鄴下釋惠光 十八 北齊靈達釋法琳 十九 北齊靈鷲釋僧柔 二十 後魏壁谷釋曇鸞 廿一 蕭梁廬山釋道珍 廿二 梁法(〔考〕法恐浩誤歟)像 廿三 後周河陽釋惠命(法音附) 廿四 後周益州僧崖 廿五 後周靜靄法師
一釋惠遠
鴈門人也。少遊學于許洛。博總經史。尤通莊老。時道安於大行。弘贊像法。聲聞甚著。遠往歸之。一面盡敬。後聽安講般若經。[容*各]然開悟。乃曰。九流異議。皆糠粃爾。與母弟惠持。投簪事之。風韻嚴肅。容止方稜。安每歎曰。使教流東土。其在遠乎。至二十四。大善講貫。欲南之羅浮。路出見尋陽。見廬峯青峻。意頗樂之。然所憇去水猶遠。[?夕]以杖扣地曰。若此可居。當使朽壤抽泉。艮時泉涌。創東林以居之。謝靈運屓才傲物少所推許。一與遠接。肅然心服。遠內通佛教。外善儒書。自居廬山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遠自著法性論十四篇。羅什見而歎曰。漢地人未見新經。便闇與理會。又曰。此人思理乃爾轉非登住法身耶。遠公雖博綜群經。而以西方教跡。持為樞安(〔考〕安。恐要)乃於[(富-一)-曰+口]下。造淨土觀堂。晨夕禮念高僧名賢。皆往師之。劉遺民。雷次宗。周續之。畢頴之。宗炳。張野。并棄世遺榮。依遠遊止。遠與遺民而下僧俗一百廿三人。結為淨社。於彌陀像前。建誠立誓。期升安養。仍令遺民撰文刻之。當時或稱蓮社。蓋指群心誓生之所尒。義●十二年八月一日動散。至于六日。[窪-圭+?]加困篤。大德耆年。皆相稽顙。請飲豉酒。遠曰。以道瘡病。律無適文。請飲米(〔考〕米寶集作未)飲。又曰。月過中矣。已而請飲密漿。乃命律師。披律尋文。文未之半。遠已已(〔考〕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