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久留。時宗道已卒。因問其生處。宏道曰。生處亦佳。汝後自知。忽凌空而逝。中道起步池上。忽若墜水。躍然而醒。自為記如此。初。宗道有子曰登。年十三。病痞。將終。語宏道曰。死矣。叔父何以救我。宏道曰。汝但念佛。即得往生佛國。此五濁世。不足戀也。遂合掌稱阿彌陀佛。諸眷屬同聲助之。頃之。微笑云。見一蓮華色微紅。俄而云。華漸大。色鮮明無與比者。俄而云佛至。相好光明充滿一室。頃之氣促。宗道曰。汝但稱佛字可也。登稱佛。數聲。合掌而逝(明史西方合論白蘇齋集。珂雪齋外集獪園)。

  丁明登

  丁明登。字劍虹。江浦人。萬歷中。受三皈於雲棲。自號曰蓮侶。四十四年。登進士第。官泉州推官。遷知衢州。所至輒以佛法勸人。法應杖者。聽納米以贖。贍諸獄囚。遇夏月。修獄舍。給諸囚香薷飲。葵扇。冬月與之椒薑。擇醫視病者。人與念珠一串。教令念佛。雲棲宏公。甞稱其隣翁居常念佛臨終。與其友一請而逝。因繪一請圖懸齋中以自勗。崇禎中。受菩薩戒。我 朝順治二年冬。病劇。十一月朔。具疏白佛。求生淨土。日焚一疏。至第十日。飲粥如常時。面有光赩然。徧勸戚友。俾修淨業。則身就枕而逝(淨土晨鐘)。

  黃翼聖

  黃翼聖。字子羽。太倉人。素服雲棲之教。精修淨業。崇禎中。以薦起為四川新都知縣。治民以慈惠。甞飯僧縣堂。躬行匕箸。布嚫施。繼以膜拜。張獻忠宼四川。過新都。新都千僧。感翼聖之德。相率登城稱佛號。夜中聲震天。賊相戒勿擾。寂然而去。以城守功。遷知吉州。明亡。棄官歸。修淨業益堅。所居樓曰蓮蘂樓。自號蓮蘂居士。營齋奉佛。日持佛號數萬。已而臥疾浹月。四壁張彌陀像。請晦山顯公授菩薩戒。顯公為極談唯心淨觀。翼聖曰。吾神明愈健。誓願愈堅。自信生西方必矣。明晨。顯公將別去。尅八日必行。已而果然(現果隨錄)。

  金光前

  金光前。我 朝正黃旗人。起身戎伍。見善必為。戒諸兵士。毋得妄殺。不婬一婦。不擄一物。不燒一舍。妻龔氏。能識字誦經。順治十年。隨征福建。道出杭州。聞具德和尚說法靈隱。光前同妻往參問。親承開示。自此念佛有得。十二年夏。北還。駐錢唐江干。光前忽示疾。龔為延醫。光前止之曰。我昔與爾親叩靈隱。今正欲作轉身之計。求和尚證明耳。何以藥為。龔大笑曰。不意公亦得到此地位。命造二棺。曰。妾與公偕行矣。稍遲。為公畢後事耳。光前聞之。即合掌而逝。龔遣使靈隱。求為兩人秉炬。併囑飯僧修懺。至七日畢。屏絕飲食。晝夜不臥。一心念佛。又七日晡時。視日早暮。倚棺而睡。少頃覺曰時至矣。端坐念佛而化(果報聞見錄)論曰。王臣入道。視居士較難。急功名者。以進取為先。耽逸樂者。以靜修為苦。非夫夙植善因。堅持正願者。其有不自崖而反乎。若此諸公。不捨塵勞。同皈淨域。斯可謂現宰官身而說法者矣。至如柳子厚白樂天蘇子瞻趙子昂諸公。讚歎皈依。淨因有在。而臨當捨識。瑞應罕聞。良由智惑於多岐。病生於有愛文人結習。自古固然。生死到來。決難僥幸。後之君子。當知鑒戒焉。

  淨土聖賢錄卷七
  淨土聖賢錄卷八
  往生居士第七
  差摩竭

  迦維羅衛國城中。有釋種長者子。名差摩竭。行詣佛所。白佛言。菩薩何行。疾得無上正真之道。普具三十二相。從一佛國。到一佛國。臨壽終時。其心不亂。所生不墮八難之處。常知去來之事。悉成諸法。周滿達事。知一切法。無所罣礙。信解空行。得不起法忍。恒以至心欲作沙門。未曾犯戒。不樂居處。佛為說菩薩忍辱布施等行。終言無我無人。諸法如化。是時差摩竭得不起法忍。五百比邱。及五百清信士。二十五清信女。皆得住不退轉地。壽終悉當生於西方無量佛清淨國。常護持無數佛法。教化成就一切人民。使不退轉。如是無極恒沙邊劫。當於此土。以次作佛(菩薩生地經)。

  闕公則

  闕公則者。趙人也。晉武帝時。居於洛陽。蕭然恬放。日常誦正法華經。既卒。其友為設會於白馬寺。至夕轉經。忽聞空中有聲。仰見一人。形色光麗。曰。我闕公則也。生西方安樂世界。與諸上人來此聽經。堂中人共見之。有汲郡衛士度者。受業於公則。其母常飯僧。是日將中。忽空中下鉢。正落母前。諦視之。乃公則常所用鉢也。有飯滿中。其香充堂。食者七日不飢。支道林為之贊曰。大哉闕公。歆虗納靈。神化西域。跡應東京。徘徊霄墟。流響耀形。豈欽一贊。示以匪冥(大唐內典錄。念佛寶王三昧論)。

  張野

  張野。字萊民。尋陽人也。性孝友。田宅悉推與弟。甘苦與九族共之。州郡屢辟不應。朝命拜散騎常侍。亦不就。入廬山白蓮社。為遠公門人。義熙十四年。與家人別。入室端坐而逝。年六十九(東林傳)。

  張詮

  張詮。字秀實。野之族子也。尚情高逸。好古樂道。荷鋤力田。帶經不釋。以散騎常侍徵。不起。庾悅薦為尋陽令。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