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9-藏外

68-庄子集释-清-郭庆藩-第227页

反。本或作矢。《溺》乃吊反。
  【二】【注】举其标质,言无所不在,而方复怪此,斯不及质也。
     【疏】质,实也。言道无不在,岂唯稊稗!固答子之问,犹未逮真也。
  【三】【注】狶,大豕也。夫监市之履豕以知其肥瘦者,愈履其难肥之处,愈知豕肥之要。今问道之所在,而每况之于下贱,则明道之不逃于物也必矣。
     【疏】正,官号也,则今之市令也。获,名也。监,市之魁也,则今屠卒也。狶,猪也。凡今问于屠人买猪之法,云:履践豕之股脚之间,难肥之处,愈知豕之肥瘦之意况也。何者?近下难肥之处有肉,足知易肥之处足脂。亦犹屎溺卑下之处有道,则明清虚之地皆遍也。
     【释文】《正获之问于监》古衔反。《市履狶》虚岂反。《每下愈况》李云:正,亭卒也;获,其名也。监市,市魁也。狶,大豕也。履,践也。夫市魁履豕,履其股脚,狶难肥处,故知豕肥耳。问道亦况下贱则知道也。《瘦》色救反。《之处》昌虑反。
  【四】【注】若必谓无之逃物,则道不周矣,道而不周,则未足以为道。
     【疏】无者,无为道也。夫大道旷荡,无不制围。汝唯莫言至道逃弃于物也。必其逃物,何为周遍乎!
  【五】【注】明道不逃物。
     【疏】至道,理也;大言,教也。理既不逃于物,教亦普遍无偏也。
  【六】【疏】周悉普遍,咸皆有道。此重明至道不逃于物,虽有三名之异,其实理旨归则同一也。
     【释文】《周遍》音遍。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成玄瑛本必下有谓字。
  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一】!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二】!寥已吾志【三】,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四】。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五】,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六】;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七】。物物者与物无际【八】,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九】;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一0】。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一一】。”
  【一】【注】若游有,则不能周遍咸也。故同合而论之,然后知道之无不在,知道之无不在,然后能旷然无怀而游彼无穷也。
     【疏】无何有之宫,谓玄道处所也;无一物可有,故曰无何有也。而周遍咸三者,相与遨游乎至道之乡,实旨既一,同合而论,冥符玄理,故无终始穷极耳。
  【二】【注】此皆无为故也。
     【疏】此总叹周遍咸三功能盛德也。既游至道之乡,又处无为之域,故能恬淡安静,寂寞清虚,柔顺调和,宽闲逸豫。
     【释文】《澹而》徒暂反。◎庆藩案漠而清,漠亦清也,古人自有复语耳。尔雅:漠,察,清也,樊注:漠然,清貌。漠亦通作莫,昭二十八年左传德正应和曰莫,杜注:莫然清静也。《而闲》音闲。
  【三】【注】寥然空虚。
     【疏】得道玄圣,契理冥真,性志虚夷,寂寥而已。
     【释文】《寥》音辽。
  【四】【注】志苟寥然,则无所往矣;无往焉,故往而不知其所至;有往矣,则理未动而志已(至)〔惊〕(一)矣。
     【释文】《已惊》如字。本亦作骛,音务。◎庆藩案郭注,有往焉,则理未动而志已惊矣,惊字颇费解,义当从释文作骛,是也。骛与驰同义,注言未动而志已先驰也,志不得云惊。惊骛字形相近,因误。(淮南驰(聘)〔骋〕若惊,惊又讹为骛。)
  【五】【注】斯顺之也。
     【疏】(语)〔志〕(二)既寂寥,故与无还往。假令不往而往,不来而来,竟无至所,亦无止住。
  【六】【注】但往来不由于知耳,不为不往来也。往来者,自然之常理也,其有终乎!
     【疏】假令往还造物,来去死生,随变任化,亦不知终始也。
  【七】【注】冯闳者,虚廓之谓也。大知(由)〔游〕(三)乎寥廓,恣变化之所如,故不知也。
     【疏】彷徨是放任之名,冯闳是虚旷之貌,谓入契会也。言大圣知之人,能会于寂寥虚旷之理,是以逍遥自得,放任无穷。
     【释文】《彷》音旁。本亦作彷。《徨》音皇。《冯》皮冰反,又普耕反,又步耕反。《闳》音宏。李云:冯宏,皆大也。郭云:虚廓之谓也。
  【八】【注】明物物者,无物而物自物耳。物自物耳,故冥也。
     【疏】际,崖畔也。夫能物于物者,圣人也。圣人冥同万境,故与物无彼我之际畔。
  【九】【注】物有际,故每相与不能冥然,真所谓际者也。
     【疏】物情分别,取舍万端,故有物我之交际也。
  【一0】【注】不际者,虽有物物之名,直明物之自物耳。物物者,竟无物也,际其安在乎!
      【疏】际之不际者,圣人之达观也;不际之际者,凡鄙之滞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