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9-藏外

68-庄子集释-清-郭庆藩-第179页

,无穷之(二)变耳,非终始也。
      【疏】虚通之道,无终无始,执滞之物,妄计死生。故老经云,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
  【一二】【注】成无常处。
      【疏】应物无方,超然独化,岂假待对而后生成也!
  【一三】【注】不以形为位,而守之不变。
      【疏】譬彼阴阳,春生秋杀,盈虚变化,荣落顺时,岂执守形骸而拘持名位邪!
  【一四】【注】欲举之令去而不能。
      【释文】《令去》力呈反。
  【一五】【注】欲止之使停又不可。
      【疏】夫年之夭寿,时之□促,出乎天理,盖不由人。故其来也不可举而令去,其去也不可止而令住,俱当任之,未始非我也。
  【一六】【注】变化日新,未尝守故。
      【疏】夫阴消阳息,夏盈冬虚,气序循环,终而复始;混成之道,变化日新,循理直前,无劳措意也。
  【一七】【疏】前来所辨海若之谈,正是语大道之义方,论万物之玄理者也。
  【一八】【注】但当就用耳。
      【疏】夫生灭流谢,运运不停,其为迅速,如驰如骤。是(尤)〔犹〕百年倏忽,何足介怀也!
  【一九】【注】故不可执而守。
      【疏】夫流动变化,时代迁移,迅若交臂,骤如过隙,故未有语动而不变化,言时而不迁移也。
  【二0】【注】若有为不为于其闲,则败其自化矣。
      【疏】万物纷乱,同禀天然,安而任之,必自变化,何劳措意为与不为!
      【校】(一)赵谏议本作泛。(二)赵本之下有一字。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一】?」
  【一】【注】以其自化。
     【疏】若使为与不为混一,则凡圣之理均齐。既任变化之自然,又何贵于至道?河伯更起斯问,迟以所疑。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一】。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二】。非谓其薄之也【三】,言察乎安危【四】,宁于祸福【五】,谨于去就【六】,莫之能害也【七】。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八】,德在乎天【九】。知天(一)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一0】蹢而屈伸【一一】,反要而语极【一二】。」
  【一】【注】知道者,知其无能也;无能也,则何能生我?我自然而生耳,而四支百体,五藏精神,已不为而自成矣,又何有意乎生成之后哉!达乎斯理者,必能遣过分之知,遗益生之情,而乘变应权,故不以外伤内,不以物害己而常全也。
     【疏】夫能知虚通之道者,必达深玄之实理;达深玄之实理者,必明于应物之权智。既明权实之无方,故能安排而去化。死生无变于己,何外物之能害哉!(以)〔此〕答河伯之所疑,次明至道之可贵。
     【释文】《五藏》才浪反。
  【二】【注】夫心之所安,则危不能危;意无不适,故苦不能苦也。
     【疏】至德者,谓得至道之人也。虽复和光混世,处俗同尘,而不为四序所侵,不为三灾所害,既得之于内,故外不能贼。此明解道之可贵也。
  【三】【注】虽心所安,亦不使犯之。
     【疏】薄,轻也。所以水火不侵,禽兽不害者,惟心所安,则伤不能伤也,既不违避,亦不轻犯之也。
     【释文】《其薄》如字。崔云:谓以体着之。
  【四】【注】知其不可逃也。
     【疏】所以伤不能伤者,正言审察乎安危,顺之而不可逃,处之而常适也。
  【五】【注】安乎命之所遇。
     【疏】宁,安也。祸,穷塞也。福,通达也。至德之人,唯变所适,体穷通之有命,达祸福之无门,故所乐非穷通,而所遇常安也。
  【六】【注】审去就之非己。
     【疏】谨去就之无定,审取舍之有时,虽复顺物迁移,而恒居至当者。
  【七】【注】不以害为害,故莫之能害。
     【疏】一于安危,冥于祸福,与化俱往,故物莫能伤。此总结以前无害之义。
  【八】【注】天然在内,而天然之所顺者在外,故大宗师云,知天人之所为者至矣,明内外之分皆非为也。
     【疏】天然之性,韫之内心;人事所顺,涉乎外迹;皆非为也。任之自然,故物莫之害矣。
  【九】【注】恣人任知,则流荡失素也。
     【疏】至德之美,在乎天然,若恣人任知,则流荡天性。
  【一0】【注】此天然之知,自行而不出乎分者也,故虽行于外,而常本乎天而位乎得矣。
      【疏】此真知也。位,居处也。运真知而行于世,虽涉于物千变万化,而恒以自然为本,居于虚极而不丧其性,动而寂者也。
      【释文】《之行》如字。
  【一一】【注】与机会相应者,有斯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