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文】《不说》音悦。
【一六】【注】明终始之日新也,则知故之不可执而留矣,是以涉新而不愕,舍故而不惊,死生之化若一。
【疏】此结前终始无故义。
【释文】《不愕》五各反。《舍故》音舍。
【一七】【注】所知各有限也。
【疏】强知者乖真,不知者会道。以此计之,当故不如也。
【一八】【注】生时各有年也。
【疏】未生之时,无喜所以无忧;既生之后,有爱所以有憎。
【一九】【注】莫若安于所受之分而已。
【疏】至小,智也;至大,境也。夫以有限之小智,求无穷之大境,而无穷之境未周,有限之智已丧,是故终身迷乱,返本无由,丧己企物而不自得也。
【二0】【注】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矣。若毫末不求天地之功,则周身之余,皆为弃物;天地不见大于秋毫,则顾其形象,裁自足耳;将何以知细之定细,大之定大也!
【疏】夫物之禀分,各自不同,大小虽殊而咸得称适。若以小企大,则迷乱失性,各安其分,则逍遥一也。故毫末虽小,性足可以称大;二仪虽大,无余可以称小。由此视之,至小之倪,何必定在于毫末!至大之域,岂独理穷于天地!
【释文】《之倪》五反,徐音诣。郭五米反。下同。
【校】(一)豪字依世德堂本改。(二)体字依上疏文改。(三)其字依下句补。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一】?」
【一】【疏】信,实也。世俗议论,未辩是非,佥言至精细者无复形质,至广大者不可围绕。未知此理情智虚实。河伯未达,故有此疑也。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一】。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一)【二】。此势之有也【三】。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四】;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五】,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六】。
【一】【注】目之所见有常极,不能无穷也,故于大则有所不尽,于细则有所不明,直是目之所不逮耳。精与大皆非无也,庸讵知无形而不可围者哉!
【疏】夫以细小之形视于旷大之物者,必不尽其弘远,故谓之不可围。又以旷大之物观于细小之形者,必不晓了分明,故谓之无形质。此并未出于有境,岂是至无之义哉!
【二】【注】大小异,故所便不得同。
【疏】精,微小也。垺,殷大也。欲明小中之小,大中之大,禀气虽异,并不离有(中)〔形〕(二),天机自张,各有便宜也。
【释文】《垺》李普回反。徐音孚,谓盛也。郭芳尤反,崔音裒。《之殷》殷,众也。◎庆藩案殷,大也,故疏云大中之大,不当训众。《异便》婢面反。徐扶面反。注皆同。
【三】【注】若无形而不可围,则无此异便之势也。
【疏】大小既异,宜便亦殊,故知此势未超于有之也。
【四】【注】有精粗矣,故不得无形。
【疏】夫言及精粗者,必期限于形名之域,而未能超于言象之表也。
【释文】《精粗》七胡反。下同。
【五】【疏】无形不可围者,道也。至道深玄,绝于心色,故不可以名数分别,亦不可以数量穷尽。
【释文】《能分》如字。
【六】【注】唯无而已,何精粗之有哉!夫言意者有也,而所言所意者无也,故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无意之域,而后至焉。
【疏】夫可以言辨论说者,有物之粗法也;可以心意致得者,有物之精细也;而神口所不能言,圣心〔所〕(三)不能察者,妙理也。必求之于言意之表,岂期必于精粗之间哉!
【释文】《不能论》本或作谕。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便下有耳字。(二)形字依下正文期于有形句改。(三)所字依上句补。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一)【一】,不多仁恩【二】;动不为利【三】,不贱门隶【四】;货财弗争【五】,不多辞让【六】;事焉不借人【七】,不多食乎力【八】,不贱贪污【九】;行殊乎俗【一0】,不多辟异【一一】;为在从众【一二】,不贱佞谄【一三】;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一四】;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一五】。闻曰:『道人不闻【一六】,至德不得【一七】,大人无己【一八】。』约分之至也【一九】。」
【一】【注】大人者,无意而任天行也。举足而投诸吉地,岂出害人之涂哉!
【疏】夫大人应物,譬彼天行,运而无心,故投诸吉地,出言利物,终不害人也。
【二】【注】无害而不自多其恩。
【疏】慈泽类乎春阳,而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