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文明 -05-古籍收藏 - -03-道藏 -09-藏外

68-庄子集释-清-郭庆藩-第165页

五】【注】用天下之自光,非吾耀也。
      【疏】智照之光,明逾日月,而韬光晦迹,故不炫耀于物也。
  【一六】【注】用天下之自信,非吾期也。
      【疏】逗机赴感,如影随形,信若四时,必无差忒,机来方应,不预期也。
  【一七】【疏】契真,故凝寂而不梦;累尽,故常适而无忧也。
      【释文】《其觉》古孝反。
  【一八】【注】一无所欲。
      【疏】纯粹者,不杂也。既无梦无忧,契真合道,故其心神纯粹而无闲杂也。
      【释文】《粹》虽遂反。
  【一九】【注】有欲乃疲。
      【疏】恬惔无为,心神闲逸,故其精魂应用,终不疲劳。
      【释文】《不罢》音皮。
  【二0】【注】乃与天地合其(二)恬惔之德也。
      【疏】叹此虚无,与天地合其德。
      【校】(一)逼字依上句疏文改。上正文迫而后动,疏谓迫,至也,逼也。逼与通形近而误。(二)世德堂本无其字。
  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一】;喜怒者,道之过【二】;好恶者,德之失(一)【三】。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四】;一而不变,静之至也【五】;无所于忤,虚之至也【六】;不与物交,惔之至也【七】;无所于逆,粹之至也【八】。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九】。
  【一】【疏】违心则悲,顺意则乐,不达违从,是德之邪妄。
     【释文】《悲乐》音洛。下同。
  【二】【注】称心则喜,乖情则怒,喜怒不忘,是道之罪过。
  【三】【疏】无好为好,无恶为恶,此之(忘)〔妄〕心,是德之愆咎也。
     【释文】《好恶》乌路反。
  【四】【注】至德常适,故情无所概。
     【疏】不喜不怒,无忧无乐,恬惔虚夷,至德之人也。
  【五】【注】静而一者,不可变也。
     【疏】抱真一之玄道,混嚣尘而不变,自非至静,孰能如斯!
  【六】【注】其心豁然确尽,乃无纤介之违。
     【疏】忤,逆也。大顺群生,无所乖逆,自非虚豁之极,其孰能然也!
     【释文】《于忤》五故反。《确》苦角反。《纤介》音界。
  【七】【注】物自来耳,至惔者无交物之情。
     【疏】守分情高,不交于物,无所须待,恬惔之至也。
  【八】【注】若杂乎浊欲,则有所不顺。
     【疏】智照精明,至纯无杂,故能混同万物,大顺苍生。(至)〔此〕论忤之与逆,厥理不殊,显虚粹两义,故再言耳。
  【九】【注】物皆有当,不可失也。
     【疏】夫形体精神,禀之有限,而役用无涯,必之死地。故分外劳形,不知休息,则困弊斯生。精神逐物而不知止,必当劳损,损则精气枯竭矣。
     【校】(一)唐写本邪字过字失字下均有也字。
  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一】故曰,纯粹而不杂【二】,静一而不变【三】,惔而无为【四】,动而以天行【五】,此养神之道也【六】。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一)用也,宝之至也【七】。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八】,化育万物,不可为象【九】,其名为同(二)帝【一0】。
  【一】【注】象天德者,无心而偕会也。
     【疏】象者,法效也。言水性清平,善鉴于物。若混而杂之,拥郁而闭塞之,则乖于常性,既不能涟漪流注,亦不能鉴照于物也。唯当不动不闭,则清而且平,洞照无私,为物准的者,天德之象也。以况圣人心灵皎絜,鉴照无私,法象自然,与玄天合德,故老经云上善若水也。
  【二】【注】无非至当之事也。
     【疏】虽复和光同尘,而精神凝湛。此覆释前其神纯粹也。
  【三】【注】常在当上住。
     【疏】纵使千变万化,而心恒静一。此重释一而不变。
  【四】【注】与会俱而已矣。
     【疏】假令混俗扬波,而无妨虚惔,与物交接,亦不废无为。此释前恬惔之至也。
  【五】【注】若夫逐欲而动,人行也。
     【疏】感物而动,应而无心,同于天道之运行,无心而生万物。
  【六】【疏】总结以前天行等法,是治身之术,养神之道也。
  【七】【注】况敢轻用其神乎!
     【疏】干,溪名也。越,山名也。干溪越山,俱出良剑也。又云:(于)〔干〕,吴也。言吴越二国,并出名剑,因以为名也。夫有此干越之宝剑,柙中而藏之,自非敌国大事,不敢轻用。宝而重之,遂至于此,而况宝爱精神者乎!
     【释文】《干越之剑》司马云:干,吴也。吴越出善剑也。李云:干溪越山出名剑。案吴有溪名干溪,越有山名若耶,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