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焉,则亦物之所不能待也。以喻乐之变化,动于自然。
【六】【注】运转无极。
【疏】寻求自然之理,无始无终;讨论至乐之声,无首无尾。故老经云,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也。
【七】【注】以变化为常,则所常者无穷也。
【疏】偾,仆也。夫盛衰生死,虚盈起偾,变化之道,理之常数。若以变化为常,则所谓常者无穷也。
【释文】《一偾》方问反。司马云:仆也。
【八】【注】初闻无穷之变,不能待之以一,故惧然悚听也。
【疏】至一之理,绝视绝听,不可待之以声色,故初闻惧然也。◎俞樾曰:一不可待者,皆不可待也。大戴记卫将军文子篇,则一诸侯之相也,卢注曰:一,皆也。荀子劝学篇,一可以为法则,君子篇,一皆善也谓之圣,杨注曰:一,皆也。是一有皆义。郭注曰,不能待之以一,与语意未合。
【校】(一)赵谏议本征作徽。(二)赵本全下有矣字。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一】;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二】;在谷满谷,在坑满坑【三】;涂却守神【四】,以物为量【五】。其声挥绰【六】,其名高明。【七】是故鬼神守其幽【八】,日月星辰行其纪【九】。吾止之于有穷【一0】,流之于无止【一一】。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一二】;傥然立于四虚之道【一三】,倚于槁梧而吟【一四】。目知穷乎所欲见,力屈乎所欲逐,吾既不及已夫(一)【一五】!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一六】。
【一】【注】所谓用天之道。
【疏】言至乐之声,将阴阳合其序;所通生物,与日月齐其明。此第二奏也。
【二】【注】齐一于变化,故不主故常。
【疏】顺群生之修短,任万物之柔刚,齐变化之一理,岂守故而执常!
【三】【注】至乐之道,无不周也。
【疏】至乐之道,无所不遍,乃谷乃坑,悉皆盈满。所谓道无不在,所在皆无也。
【释文】《在坑》苦庚反。尔雅云:虚也。
【四】【注】塞其兑也。
【疏】涂,塞也。却,孔也。闭心知之孔却,守凝寂之精神。郭注云,塞其兑也。
【释文】《涂却》去逆反,与隙义同。《其兑》徒外反。
【五】【注】大制不割。
【疏】量,音亮。大小修短,随物器量,终不制割而从己也。
【释文】《为量》音亮。
【六】【注】所谓阐谐。
【疏】挥,动也。绰,宽也。同雷霆之震动,其声宽也。
【七】【注】名当其实,则高明也。
【疏】高如上天,明如日月,声既广大,名亦高明。
【八】【注】不离其所。
【疏】人物居其显明,鬼神守其幽昧,各得其所而不相挠。故老经云,以道利天下,其鬼不神也。
【释文】《不离》力智反。
【九】【注】不失其度。
【疏】三光朗耀,依分而行,纲纪上玄,必无差忒也。
【一0】【注】常在极(止)〔上〕(二)住也。
【疏】止,住也。穷,极也。虽复千变万化,而常居玄极,不离妙本,动而常寂也。
【一一】【注】随变而往也。
【疏】流,动也。应感无方,随时适变,未尝执守,故寂而动也。
【一二】【注】故闇然恣使化去。
【疏】夫至乐者,真道也。欲明道非心识,故谋虑而不能知;道非声色,故瞻望而不能见;道非形质,故追逐而不能逮也。
【一三】【注】弘敞无偏之谓。
【疏】傥然,无心貌也。四虚,谓四方空,大道也。言圣人无心,与至乐同体,立志弘敞,接物无偏,包容万有,与虚空而合德。
【释文】《傥》敕党反,一音敞。
【一四】【注】无所复为也。
【疏】弘敞虚容,忘知绝虑,故形同槁木,心若死灰,逍遥无为,且吟且咏也。
【释文】《倚于》于绮反。《槁》古(三)老反。
【一五】【注】言物之知力各有所齐限。
【疏】夫目知所见,盖有涯限,所以称穷;力〔所〕驰逐,亦有分齐,所以称屈。至乐非心色等法,不可以限穷,故吾知尽其不及,故止而不逐也。心既有限,故知爱无名。此覆前予欲虑之等文也。
【释文】《目知》音智。《齐限》才细反。
【一六】【注】夫形充空虚,无身也,无身,故能委蛇。委蛇任性,而悚惧之情怠也。
【疏】夫形充虚空,则与虚空而等量;委蛇任性,故顺万境而无心;所谓隳体黜聪,离形去智者也。只为委蛇任性,故悚惧之情怠息。此解第二闻乐也。
【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