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以已仙人也。若处密室,及日月不见时,但心中存而思之可也,不待见日月。要见视之为至佳。惟精思心尽,无所不通,此言要也。
  临目者,令目当闭而不闭之间也,少令得见日月之光景。
  密而行之,勿令人知。虽杂人同室而止,有密其思者,比肩仍自不觉。每事尽当尔,不但此一条而已。求生养命在于心,三丹田三寸之间耳。是以龙变蝉蜕,皆以一致而成也。《八素经》曰:仙者心学,心诚则成仙;道者内求,内密则道来;荣者外求,口发则贵至;财者动心,心寂则富集。诸寂动异用,而所攻者一,守之在役用之机也。
  太素真人曰:为真不知道者,亦复多耳。要于乘光扬景,腾云升虚,并日月之精,游九天之表,餐霞饮玄,呼吸太和,乃不可不为此奇道,此道亦易成而速得也。众真有不知此道者,见吾乘云而携日月五帝五夫人,莫不敬亲而求请问之也,吾亦复未示之也。《内视中方》曰:子欲步空常,当存日月;子欲登清泠,当存五星。密室密行,不出宇庭,此之谓也。
  夫守道者,及学道求仙者,修行至精,皆可为之。为之既得,便成升天仙人也。此道不必真人,而当独行之也。子有真骨真性而密行之,必能舍章守慎,不妄传泄,故以相教耳。《黄老秘言》曰:子得《郁仪》《结璘》,乃成上清之真。子得《大洞真经》,乃能飞行上清。无此三文,不得见三元君,要道尽此,仙子加勤。中仙都无知此道者,此道相传惟口诀耳。能知此道,不问贤愚,皆乘云升天,役使鬼神。群仙立盟为约,不得妄宣,泄则灭门。口诀者,《黄老秘言》是也。
  裴君受命,留在空山之上,精思存修二事。五年之中,得见日月之精五帝夫人。读《隐书》及《九有》、《十明》之符,积十一年,太素真人来告曰:子成真矣。因锡以龙车,给以羽盖,并日月之游精,参五帝之同乘。诣太素宫,见上清三元君,受玉玺金真,给玉女二十四人,玉童三十二人,北游诣太极宫及太微宫,位为清灵真人。
  太素真人曰:子存日精五帝君,口含《太上郁仪文》,须
  此道成,乃见日中君,无此徒劳自烦冤。太素真人曰:“子存月精五帝月夫人,口含《太上结璘章》,须此道成,乃见月中夫人,无此徒劳自悼伤。右二条太素真人受太帝君诀言。《太上隐书》云:存时执之。帝君云:含之。太素真人教裴君:存时含一文,执一文,并行之。
  《太上隐书》曰:欲行此道,不必愚贤,但地上无此文耳。真官玄法,启誓乃传。金丹之信,道乃备焉。青帛之盟,道乃可宣。有得而行,位为真人。乃乘步景云晏,羽旂琼轮,游行九天,上诣太极宫,谒高皇上元君。裴君乃先密受《太上郁仪文》、《太上结璘章》二书,然后斋戒,而得存日月之精尔。有仙名骨录者,乃得见此二书。见之者仙,为之者真。《郁仪》、《结璘经》及《大洞真经》,乃太极四真人之所秘,上清天皇之所珍贵也。西玄山下洞台中有此书,刻以玉简,书以金字。及王屋清虚洞中,亦见有《郁仪》《结璘》之篇目尔,而不尽备具,惟大玄宫高上台,及蓬莱府北室,金柱玉壁,刻文并备具也。精心存念,昼夜为之,十一年而成尔。与修洞经者大都等尔。
  夫此二文,是《洞经》之祖宗,《素灵经》之园囿尔。凡诸下仙,莫有闻《郁仪》之篇目、《结璘》之密旨者。得其道皆速成,而无试也。又致神之验,是为迳疾,得其要道者,但速于《大洞》之秘妙尔。非有仙名者,皆不得闻此书。闻见此书,而敢妄以语一人者,即灭侍真官玉女玉童各十人,自然使天火灾而失之。语二人已上,不可得以学仙也。按泄《洞经》之科条,即已有轻重之异,减损侍真,便十倍于《大洞》。地上骨录有相之道人而有此书者,皆为师主。男称监灵大夫,女称执明大夫,男称左,女称右。《素奏丹符》曰:大哉《郁仪》,妙行《结璘》,非上真不见,非上仙不闻。以致日月五精
  之神,乘龙步空,足蹑景云,遂与五帝,上入天门。有之闻之,慎忽妄言。去世可出,誓金乃传。要付弟子,有心之者。勿道篇目,玉童上言。泄则被考,身终不仙。玉童玉女,去而不还,书文必失,获刑三官。子其慎之,言为罪先。
  峨嵋山北洞中石室户枢刻石书字曰:《郁仪》引日精,《结璘》致月神,得道为上宫,位称大夫真。凡二十字,下仙读此,不解其意,仙人自有不见其篇目者,多矣。其金液九丹,盖小术也,皆不得飞行上清。《大洞真经》有泄之者,按玄中科,即减一纪,玉童玉女,各减一人。三泄之身死,不得复成仙人。太上《郁仪文》、《结璘章》有泄之者,减玉童玉女各十人,天火烧屋,书从火中失,而还上天也。再泄身刑,死不复生,学道终不成仙也。泄言妄说篇目,并受考于三官。师有当因缘去世之日,或归反阴涂,绝迹藏变之时,要当有所授,若无其人,乃自随身。受之者皆青金丹缕之<贝危>,为誓天地,不泄宣之,盟约乃得出之,师随事上闻,而有奏署日月也。不从科条,皆为妄泄。
  《大洞真经》乃中央黄老君之宝书,非至真上士有玉名之者,莫见篇章条目也,真仙亦有不闻此书者矣。初限令一百年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