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得之,此何等氣象也。若無謙遜不遑之真心,做來做去,雖有許多設施措置,不過如宰孔所譏,當時豈不號為有禮,而大根本大節目斯須亡矣。此虞苒之君一造西伯之境,見有許多謙讓,如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朝,士讓于大夫,大夫讓于卿,此為國以禮之實事。當時二國之君安得不以小人自處,自愧自慷,感嘆不置,而又何暇於爭耶。遂至聞而歸者四十餘國,則又不但何難之有而已。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錄曰:此事君非指魯國之君,事魯君盡禮未嘗以為諂,乃是束周之君。當時天下視為泛常,獨吾夫子違眾拜下,故嘗嘆其不如諸夏之無。至如欲存告朔之饑羊,雖以子貢之徒且猶不然,豈非人以為諂者乎。他曰,又曰: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束周乎。此亦非為魯也。觀者詳之。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閩過位,色勃如也,足躍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末階趨進#2,翼如也。復其位,跟踏如也。吉月,必朝服而朝。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祭先飯。疾君視之,束首加朝服拖紳。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錄曰:此孔子事魯君之禮也。夫君臣之分,以嚴為主,朝廷之禮,以敬為主。錄此章者如度之有程,規之有範,一毫不敢越,一步不敢違也。豈非萬世之大閑乎。
  《家語》:定公與齊侯會于夾谷,孔子攝相事,至會所為壇位,土階三等,以遇禮相見,揖讓而登。獻醉既畢,齊使萊人以兵劫魯公,孔子歷階而進以公退,曰:士兵,之吾兩君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夫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倡好,於神為不祥,於德為愆義,於人為失禮,君必不然。齊侯心作,麾而避之。有頃,齊奏宮中之樂,徘優侏儒戲於前,孔子趨進曰:匹夫而熒侮諸侯,罪當誅,請右司馬速加刑焉。齊侯懼,有暫色。齊侯將設饗禮,孔子以梁丘據曰:齊魯之故,向不聞焉。事既成矣,而又饗之,是勤執事。且犧象不出門,嘉樂不野合,響而既具,是棄禮也。若其不具,是用枇牌。君辱棄禮名惡,子盍圖之。乃不果饗。齊侯歸,責其群臣曰:魯以君子之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道教寡人,使得罪。於是乃歸所侵魯之四邑及汶陽之田。
  錄曰:或問曰:使孔子而當桓文之時,則何如。曰:王與霸,毫釐之差也。故程子曰:誠心而王,則王矣。假之而伯,則伯矣。二者其道不同,在審其初而已矣。自今觀之,裔俘之部,聖人可能,或人亦可能也。侏儒之拒,聖人可能,或人亦可能也。饗禮之罷,聖人可能,或人亦可能也。至其誠於所事,則叉以君子之道輔弼其君。誠於所謀,則鈴具文武之備周旋其事。以至盟會之詞,真心實事,凜然可畏;其始終施為氣象,無一不本於人情,合於大道,未嘗假託。包茅不貢,伐原示信之言,其致人信服,歸所侵邑,亦皆誠意所感,非若楚之面從、晉之強入。然則此豈他人之可能哉,非聖人又不能。故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弘道錄卷之二十八竟
  #1『遑』原作『是』,據《十三經注疏》改。
  #2『進』原缺,據《十三經注疏》補。
  弘道錄卷之二十九
  禮
  君臣之禮
  《史記》:韓信始歸漢,因數與丞相蕭何語,何奇之,為言之,王以為大將。至是欲召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信,擇良曰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漢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受命,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錄曰:高祖不脩文學,而性明達,類如此。夫以溺冠毀儒輕士善馬,不知其幾。向使薄蕭何之說,甘兒戲之事,則人人未叉改觀,諸將未叉皆服,而王亦未以為得信。晚也,孰與爭天下哉。此將將之衍,祇在於一時轉移之問,雖未純乎三代之禮,母亦當時之所罕也。錄之。
  漢王既為天子,乃悉去秦苛儀,法為簡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帝益厭之。叔孫通進說曰: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願徵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帝曰:得無難乎。通曰:五帝異樂,三王不同禮,二者因時世人情為之節文者也。臣願釆古禮,與秦儀雜就之。帝曰:可試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為之。魯有兩生不肯行,曰: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禮樂所由起,積德百年而後可興也。吾不忍為公所為,公往矣。叔孫笑曰:鄙儒不知時變。遂與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子弟百餘人為綿蕞野外習之。
  錄曰:愚觀秦滅漢興之際,乃有魯之兩生,孰謂鳳翹麟角不見於秉禮之國乎。夫儒者之標準,莫先於周、孔。孔子曰:如有王者,叉世而後仁。成周一代禮樂待周公而始定,固所謂積德百年而後興者也。蚓炎漢之典,不階尺土與肇基王跡者全殊,溺冠慢儒與積功累化者迥別,寬仁大度有矣,淪肌浹髓則未也;除殘去暴有矣,燕及皇天則未也。雖以文帝為之子,無惑乎其不遑;世祖為之孫,烏在乎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