峴泉集
  經名:現泉集。明張宇初撰。十二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正一部。
  目錄
  序
  卷一
  換著
  卷二
  序
  卷三
  記
  卷四
  說傳書
  卷五
  銘箴讚
  卷六
  青詞齋意
  卷七
  普說
  疏
  卷八
  賦
  操
  卷九
  五言古詩
  卷十
  五言律詩
  五言排律
  卷十一
  七言律詩
  卷十二
  七言長歌
  七言絕句
  詞
  耆山無為天師峴泉集序
  天地問至精至微者,道也;至明至著者,文也。道非文不明,文非道不立。析而言之雖為二,要而歸其實一也。乾坤之所以覆載,陰陽之所以變化,寒暑之所以代謝,日月之所以往來,山川之所以流峙,草木之所以榮悴,無非道也,無非文也。其可離而二哉,又可以強而合哉。故聖人者作,因其自然之道,著為自然之文,未嘗以一毫己意加之也。是故因其變化之理而成《易》,因其訓詁之體而成《書》,因其治化之蹟而成《詩》,因其褒貶之法而成《春秋》,因其節文之實而成《禮》,因其和暢之用而成《樂》。此六經之文,所以終天地、一旦古今而不易者,以其出於自然也。後之言文者,捨是何適焉。自周之衰,王道熄而百家興,競以私意臆說,騁辭立辨以相高,求弗戾於道者,百不一二焉。於時有若老子者,其言以清靜無為為道,著書五千餘言。
  後世嘗有以之為治而治者矣,其庶幾於道者乎。嗣教真人張公無為,自其家世宗老子之教,至公凡四十三傳。公天資穎敏,器識卓邁,於琅函藥岌金科玉訣之文,既無不博覽而該貫,益於六經子史百氏之書,大肆其窮索。至於辭章翰墨,各極其精妙。是以歷職天朝,皆以問學之懿,深蒙春宇,凡殊褒前席之榮,歲責有加。而王公貴卿縉紳之士,亦莫不禮貌焉。蓋江右文宗,多昊文正公、虞文靖公之遺緒,而公能充軼之也。其所造詣,豈苟然哉。問出其詩文若干卷,屬序焉。其詩之沖邃而幽遠,文之敷腴而典雅,讀之使人健羨不暇。視世之佔畢訓詁,拘拘以才藝自足者,為何如哉。蚓公領宗門之重任,專以化人誘善,輔國斕祚為心,其見於此者,特其緒餘耳。雖然,予嘗考公德業既本於無為,是能遊心太初,與道為一。而且沈酣於六藝之文,蒐獵於百氏之說,於是發於文辭,理與意會,有不期工而自工者矣。其有補於老莊之道者,又豈神誕之誇者比哉。公以紳有世契,相與極論斯事,必撫掌劇談而後已。故為序。其日《 峴泉》 者,因精舍之稱云。國子博士金華王紳序。
  耆山無為天師峴泉文集序
  《 峴泉集》 者,嗣漢四十三代天師張真人之所作也。真人學行淵邃,資識超穎,貫綜三氏,融為一塗,旁及諸子百家之言,靡不暢曉。故其發為文辭論議,雄邁偉傑,讀之令人擊節不已。予嘗愛其文,如行空之雲,昭回絢煥,變化莫測,頃刻萬狀,嘩乎其成章也。又如入秋之水,膏停黛蓄,微風興波,萬頃一碧,湛乎其泓澄也。詞賦詩歌又各極其婉麗清新,得天趣自然之妙,可謂兼勝具美矣。且聞龍虎名山,靈氣翕聚,鍾英毓秀,挺生列真,以道德相傳,其來遠矣。若道腴內充,華藻外振,以文雄一代者,乃今獨於真人見之。洪惟我朝太祖高皇帝,混一寰宇,光岳氣全,天運之興,文明三十餘年矣。今上皇帝踐祚以來,氣益昌而運益盛。雖遐陬僻壤,莫不呈材獻藝,擒文搜藻,以自見于時。況在文獻之邦,神明之冑,優游乎德澤,涵泳乎詩書,
  峴泉集卷之一
  耆山無為天師張宇初撰
  橾著
  沖道
  至虛之中,泱儿無垠,而萬有實之。實居於虛之中,寥漠無際,一氣虛之。非虛則物不能變化周流,若無所容以神其機,而實者有訕信聚散存焉;非實則氣之綑組闔闢,若無所馮以藏其用,而虛者有升降消長擊焉。夫天地之大,以太虛為體,而萬物·生生化化於兩問而不息者,一陰一陽、動靜往來而已矣。凡寒暑之變,晝夜之殊,天之運而不息者,昭而日星,威而雷霆,潤而風雨霜露;地之運而不息者,峙而山嶽,流而江海,蕃而草木烏獸。若洪鐵高下之眾,肖翹蚊動之微,一皆囿於至虛之中,而不可測其幽微神妙者,所謂道也,理也。非道之大,理之精,其能宰乎至神至妙之機也乎。是所以範圍天地,發育萬物,以盡夫參贊之道者焉。故知道者,不觀於物而觀乎心也。蓋心統性情,而理具於心,氣囿於形,皆天命流行而賦焉。曰虛靈、日太極、日中、日一,皆心之本然也,是日心為太極也。物物皆具是性焉。凡物之形色紛錯,音聲鏗戛,皆有無混融之不齊。而品物流行者,特氣之糟粕煨燼也。人與萬物同居於虛者也。然以方寸之微,而能充乎宇宙之大,萬物之眾,與天地並行而不違者,心虛則萬有皆備於是矣。何喜怒欣戚、一辰樂得喪、足以窒吾之虛,塞吾之通哉。庶乎虛則其用不勤矣,吾《老子》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