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參同契釋疑
  經名:周易參同契釋疑。原題全陽子俞琰述。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參校版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子部道家類(簡稱四庫本)。
  周易參同契釋疑序#1
  林屋山人全陽子俞琰述
  世傳《周易參同契》上、中、下三篇,合而觀之,其辭錯亂,本不可以分章也。彭真一因為解註,遂并魏公《後序》,分為九十章,以應火候之九轉;外餘《鼎器歌》一篇,以應真鉛之得一。前輩謂此書詞韻皆古,奧雅難通,讀者淺聞,妄輒更改,故比他書尤多舛誤。彭公為之分章解義,誠可謂佐佑真經矣。然承誤註釋,或取斷章,大義雖明,而古文闕裂。如《易》統天心,可不慎乎之類,皆合與下文連屬,而彭本乃截為上章,不成文理意者。彭義亦為近世淺學妄更,所以若是。兼又有錯簡,如象彼仲冬節一章,不當在審而不誤之下;類如雞子一章,不當在各自獨居之下。陳抱一嘗以象彼仲冬節一章移於子當右轉之前,亦未為得。鄭虛一所校,自謂詳備,而亦有錯處,如中而相干,金水合處,與鬼為鄰之類,蓋不當改,而鄭乃改中為午,水為木,鬼為仙,去本義遠矣。然晦爽定為昧爽,鼓下定為鼓鑄#2粉提定為服之,厥亦當理。愚嘗合諸本參訂之,雖皆出於先正數君子讎校,而其間更有大段舛誤,如三五併危一兮,都集歸一所,蓋謂房六、張二、昴七三方之氣併在北方危一,都會集而歸於一處也。舊本乃以危一作為一,歸一作歸二,非惟失魏公本旨,於理亦自不通。此無他,蓋因危一訛作為一,遂疑其重復而誤改之耳。至若補塞遺脫等語,即魏公自序也。所謂補塞遺脫,乃指《鼎器歌》也。魏公恐篇中所述尚有遺脫,故復作此以補塞之,如首尾武,中間文,贍理腦,定昇玄之說,篇中皆不曾顯言,而此歌遂陳之也。嘗詳其序中#3數句,以姓名檃括於其間:首初一句,又拈出參同契者四字,蓋此章為魏公自序明矣。按彭公註本,此序置在《鼎器歌》後。彭公以《鼎器歌》辭理勾連、字句零碎、分章不得,遂移此序附於三篇之末,分為九十章,以應陽九之數;退《鼎器歌》獨存於後,以應水一之數,此倒置之失,實自彭公始也。五相類即非五相類,乃三相類也。三相類者,《大易》、黃老、爐火三者之陰陽造化互相似也。所謂三道由一,俱出徑路。又日羅列三條,枝莖相連,同出異名,皆由一門是也。外有《讚序》一篇,或云後序,或云魏公讚後人,莫知所從,遂總名之日《讚序》。晦菴朱子詳其文意,以為註之《後序》,註亡而序存耳。近世註釋者,皆祖朱子此說,因而削去不錄。然舊本既載,不容不存。愚今併書之以附于卷末,蓋不欲棄其舊也。嗚呼,由魏公至于今千有餘歲,去古日益遠,傳訛日益眾,或有識者悼古文之久翳,而為之剔偽辯真,眾必愕眙非詆,而笑其僭妄。於是,寧結舌不語,而終莫敢著筆,為是書任其責。雖然,其如後人何?此鄭虛一所以甚為是書惜也。愚區區晚學,幸遇明師獲承斯道之正傳,兼得是書之善本,歷試以還,講明粗熟,期年而書成,深恐推之未盡,言之未詳,改竄凡更三四藥,又恐後人無以折衷,遂合蜀本、越本、吉本及錢唐諸家之本,互相鑼校以為定本。其諸參錯不齊,則有朱子《考異》一書在,玆不復贅云。時五星聚丑之年,金精滿鼎之日,林屋洞天紫庭真逸全陽子書。
  #1『周易參同契釋疑序』,四庫本無之。其序文參校另以《道藏精華》本為主,特此說明。
  #2『鼓鑄』,《道藏精華》本作『鼓接』。
  #3『序中』,原脫,據《道藏精華》本補。
  周易參同契釋疑
  林屋山人全陽子俞琰述
  上篇釋疑
  匡郭,一本匡作垣,陳抱一註本改為圍郭,避諱也。
  運轂正軸,謂修丹當正其心,猶運轂當正其軸也。軸在轂內,以貫於轂。輻則又在轂之外,以輳於轂者也。一本軸作輻,非是。
  牝牡四卦,蓋繳上文乾坤門戶、坎離匡郭之句總言之也。此四卦,乃鼎器、藥物。後言六十卦,乃火候也。如中篇謂四者渾沌,亦是繳上文乾剛坤柔、坎離冠首之句。後又日六十卦用,張布為輿,恰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皆為吾丹道之用,此所以為《周易參同契》也。一本以牝牡四卦為震、兌、巽、艮,非是。
  以為祟籥。凝神子陳會真註本以作互。
  猶御者之執銜轡,有準繩,正規矩,隨軌轍,處中以制外。謂如御者處於車中,而能制御馬之進退,以合乎規繩也。蓋與中篇龍馬就駕,明君御時意同。舊本猶御者之執銜轡,有準繩,作猶工御者執銜轡,準繩墨。非是。前輩乃承誤注釋,以為猶工者之於繩墨規矩、御者之於銜轡軌轍,誤矣。
  兼并為六十,謂日用兩卦,一月三十日兼并為六十卦也。一本作兼并為六十四,非是。
  用之依次序,一本依作如。
  《既》、《未》至昧爽。即下文晦至朔旦之謂也。一本昧作晦,非是。蓋《既》、《未》即月晦,昧爽即月朔。若以為《既》、《未》至晦爽則猶言晦至晦爽,於文義大謬矣。
  春夏據內體,從子到辰巳;秋冬當外用,自午訖戌亥。蓋以兩卦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