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田野,造縣部#7形體之法。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四里為酇,五酇為鄙,五鄙為縣,五縣為遂,皆有地域溝樹之使,各掌其政令刑禁,以歲時稽其人民,而授之田野,蕑#8其兵器,教之稼穡。
  野謂甸、稍、縣、都之野。按《大司徒》云,比、閭、族,黨、州、師,即此名鄰、里、酇、鄙、縣、遂也。故鄭註遂之
  軍法如六鄉,鄉之田制如六遂,亦謂其相通也。
  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頒田里。上地,夫一塵,田百畝,菜五十畝,餘夫亦如之。中地,夫一塵,田百畝,菜百畝,餘夫亦如之。下地,夫一塵,田百畝,菜二百畝,餘夫亦如之。
  上地,夫一塵,田百畝,菜五十畝。據《大司徒》不易之地,家百畝,無菜田五十畝。蓋菜者,休不阱之地也。一易之地,家二百畝,則阱者百畝,休不阱者百畝。休一年而後阱,故謂之一易。再易之地,家三百畝,則阱者百畝,休不阱者二百畝。休二年而復阱,故謂之再易。上地則無休不阱者故也。
  右萬夫之地,地方三十三里少半里。此圖一方當百夫,百夫有洫,一行當千夫。千夫有儈,九儈而川周其外。若以百夫之圖觀之,則問有遂。以洫作遂觀之。一方為一夫,一行為十夫,夫有溝。以澮為溝觀之。亦九溝而達于洫。以川為洫觀之。其溝、澮廣深,鄭註與井田相準。但井田法溝儈稀少,而此溝洫法溝澮稠多。此川廣探,當亦倍儈,與自然之川異;彼則百里之問,一大川耳。
  凡治野、夫問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吵;百夫有洫,洫上有徐;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于畿。
  十夫二鄰之田,百夫一鄭之田,千夫二鄙之田,萬夫四縣之田,遂、溝、洫、澮皆所以通水於川也。徑、吵、徐、道、路皆所以通車徒於國都也。徑容牛馬,吵容大車,徐容乘車一軌,道容二軌,路容三軌。萬夫者,方三十三里少半里,九萬夫而方一同。以南畝圖之,則遂縱溝橫,洫縱澮橫,九儈石川,周其外焉。
  《師》之《象》曰:地中有水,師;君子以容民畜眾。夫水不外乎地,兵不外乎農。畜眾養民之道,必都、鄙有,聞、井有伍,田有封洫。《孟子》謂仁政必自經界始,故因地中有水之象,兼玫《周官》之說,而圖叔井田之法,以附大《易》之義云。
  右地方十里為田一成,若以為一同百里之地觀之,則以邑作甸,以丘作縣,以甸作都,以溝為澮,以洫為川也。按匠人為溝洫,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畝。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里為成,成問廣八尺,探八尺,謂之洫。方百里為同,同閭#9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澮。畝縱遂橫,溝縱洫橫,澮縱自然之川橫。
  小#10司徒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凡稅斂#11之事。
  此謂造都、鄙釆地制井田,異於鄉、遂。衍沃之地為井,陽皋之地為牧。九夫為牧,率二牧而當一井。地方一里,畫為九區,區各百畝。一夫受百畝,是九夫為井,四井為邑,邑方二里。四邑為丘,丘方四里。四丘為甸,甸方八里。四旁加一里,則十里為一成,積百井九百夫。其中六十四井、五百七十六夫出田稅,旁三十六井、三百二十夫治洫。四成為縣,經作四甸,據一成之中而言,此通四旁,而以甸為成。縣方二十里。四縣為都。都方四十里。四都方八十里,旁加十里,乃得方百里,為一同,積萬井,九萬夫。其中六千四百井、五萬六千七百夫出田稅,三千六百井、三萬二千四百夫治儈。井田之法,備於一同。今止於都者,釆地食者,皆四之一,其制三等。百里之國,凡四都,一都稅入於王。五十里之國,凡四縣,一縣稅入於王。二十五里之國,凡四甸,一甸稅入於王也。司馬法田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畝百為夫,夫三為屋,屋三為井,井十為通。據一成之內一里一截,縱橫各十截為一行,一行十井為一通。通三十家,通為匹馬,士一人,徒二人。通有九十夫,言三十家者,官室徐巷三分去一,唯有六十夫,兩地有不易、一易、再易之異。通率三夫受六夫之地,則六十夫地當止有三十家,使出馬一匹、士一人、徒二人。通十為成,成方十里。百井三百家,革車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成十為終,終千井,三千家,革車十乘,士百人,徒二百人。終十為同,同方百里,萬井三萬家,革車百乘,士千人,徒二千人。同十為封,封十萬井,井三十萬家,革車千乘,士萬人,徒二萬人。封十為畿,畿方千里,百萬井三百萬家,革車萬乘,士十萬人,徒二十萬人。《魯頌》公車千乘,公徒三萬,兼士而言也。
  易象圖說外篇卷下竟
  #1『止』原作『正』,據四庫本改。
  #2『封建』原作『卦建』,據四庫本改。
  #3『方一百里』四庫本缺之,疑誤。
  #4『穎川』四庫本作『穎川』。
  #5『國中』四庫本作『中國』。
  #6『無過家人』四庫本作『無過家一人』。
  #